内娱又出了个大事。
最近,广电总局在多个平台开通了账号。
取名「振兴国剧」,似要实施管理转型,在社交媒体宣传交流。
口子一开,网友们立刻热情加入了「如何振兴国剧」的讨论。
主要内容,落在了「禁与不禁」上。
大致意思是:现在国产剧不争气,需要禁掉坏的,发展好的,才能振兴。
比如,要放开题材限制,但要禁掉耽美。
建议开放影视分级,但要封杀耽改演员。
以及建立好剧评选,但要禁止粉丝刷榜控评等等......
还有网友觉得,内容上的「禁与不禁」都是隔靴搔痒。
不如直接把官方认证这块遮羞布禁掉,一切全看民意。
鱼叔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咱们不妨加入讨论。
禁掉一些,不禁一些,真的能振兴国产剧吗?
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国产剧变得更好看呢?
来吧,大家一起救救内娱。
鱼叔先整理出了一份网上呼声最高的「建议封杀」名单给各位瞅瞅。
一、耽美剧、耽改剧。
提名:《陈情令》《山河令》《逆爱》《上瘾》等。
原因:价值观上带坏小孩,错误引导取向观念。
行业上,成为男糊咖的流量直升电梯,畸形的爆红方式催生更多饭圈极端行为。
二、无脑饭圈古偶、现偶剧。
提名:这个太多了,想必鱼叔不写,大家脑子里也会瞬间出现一些剧名。
原因:粗制滥造,糊弄观众,看坏脑子。
三、魔改、架空历史剧,从古代到近代都算。
提名:同样太多,包括但不限于《折腰》《山河明月》《风起大漠》《大明风华》《掌心》等。
原因:歪曲历史,错误引导部分观众。
剧集之外,还有很多人呼吁清理从业环境,整顿内娱行业相关人员。
比如:
一、硬捧资源咖的投资人。
二、颜值不佳的演员。
三、整容脸流量明星。
四、使用配音的「演贝」演员。
五、非科班、不能持证上岗的文盲导演、编剧、演员。
网友们觉得,是这些人的共同作用才让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剧中住进市中心的大平层。
六、恶意吐槽的博主(不会有我吧)和营销号。
「想振兴就把各平台为了黑而黑的吐槽博主全禁了!」
七、不公正的打分平台,比如豆瓣。
有人提议,以后打分之前必须设定看剧时长要求,真的看了才能打分。
好的,说完禁止名单,咱们再来看看部分网友就振兴国剧给出的解禁建议。
以下方面,都建议放宽甚至解除创作限制:
一、多元题材。
像是中式恐怖、灵异、玄幻、丧尸、末日、民俗鬼怪、宫斗、重生......
毕竟《甄嬛传》都已经被盘到包浆了,隔壁韩国也已经抄到跳大神和十二生肖了,咱们也该看点新的了。
二、影视分级制度。
题材解禁,但年龄要有限制,而且要限也不能限太死。
三、剧集集数和时长。
四、开放对海外引进剧、IP改编限制。
五、放宽审查机制。
其实后面三条,广电已经先一步为国剧解禁了。
八月份,广电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包括21条改革措施。
在创作内容上,就有取消集数上限、放开引进播出限制、压缩古偶现偶,鼓励现实、历史题材、调整审查方式和时间等内容。
不知道大家看完这份「禁与不禁」名单之后有什么想法。
鱼叔觉得,乍看每一条似乎都有道理。
其中很多确实是网上经常讨论的内娱毒瘤,很多观众苦粗制滥造国产剧久矣。
但仔细一想,就觉得哪哪都不对。
首先,有很多地方逻辑矛盾。
比如放开题材限制,却又要禁耽美,耽美不算一种题材吗?
退一步讲,真的禁了,国剧就好起来了吗?
事实上,内娱已经禁耽很久了。
像不久前爆了一把的《逆爱》并没有在内地上线,连条目都无。
反而市场吊诡,禁忌感加持,越禁越火。
甚至,未脱敏的擦边市场给烂剧和糊咖带来了更多机会。
只要演就能火,顶流质量越来越烂。
隔壁在拍《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这个级别的作品,内娱却只有向佐下海的绝望消息。
其次,每一条禁与不禁的建议,其实都能找到反例。
比如部分网友说,不能用颜值吃饭的人应该滚出内娱,不要继续伤害观众的眼睛。
但其实很多演技派演员也不以颜值见长,仍然可以成就很多好作品。
还有,非科班从业者非考证不能入行。
然而拍出《漫长的季节》《隐秘的角落》的导演辛爽,毕业于国际经济法专业。
在做导演之前,是乐队的吉他手。
拿遍影后大满贯的周迅,也没有学过表演。
而且反过来说,有专业证书的就一定专业吗?
王俊凯还是北电表演本科呢。
还有,禁文盲编剧。
且不说国产剧很多离谱桥段,到底有多少取决于编剧。
那些有经验、有作品的成名编剧,就能保障一部剧不烂吗?
《甄嬛传》的编剧团队,一样做出了6.2分的《芈月传》。
手握《亮剑》《汉武大帝》《人间正道是沧桑》三部九分神作的编剧江奇涛,也在《人生若如初见》翻了车。
再进一步,解禁题材放开审查就一定能保证好剧频出吗?
有人拿百无禁忌的网飞举例。
网飞好剧烂剧的比例也并不乐观,一年下来口碑好的也只有几部。
流水线制作的大数据剧集仍然占大头。
而且,就拿大家解禁呼声最高的中式恐怖题材来说,放开手让你拍就一定拍得好吗?
想当年环境宽松的时候,这一题材有多少部烂剧,才出了一部《灵魂摆渡》。
总的来说,按名单逐一封杀,国产剧未必能好。
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解禁,也并不能保障好剧的诞生。
反倒是一套更加严苛,更多限制的创作规则,在沾染上「看不惯就要毁灭」的互联网骂战逻辑的各种建议中诞生。
照这么整,国剧别说复兴了,不加速毁灭就不错了。
《灵活的标准》
这么说,难道这次的热闹讨论都是徒劳吗?
鱼叔觉得也不是。
所有禁什么和不禁什么的建议,其实背后都藏着观众积累的对内娱的怨气。
这才在官方账号下找到了出口,把建议说出了告状的泄愤感。
而大家这么热情,是因为默契地达成了一项无形的共识。
那就是,国产剧真不行了。
所以终于想起来要振兴了。
虽然想起来多少还不知道,但总比彻底忘掉好呗。
「晚啦!」
只是现在的讨论逻辑,比起真的为振兴国剧出谋划策,更像是互相推卸责任以此泄愤。
类似一个项目失败了,总得找人负责,才能给大家一个说法。
也像孩子出了事,父母互相指责对方不够尽责才导致这样的局面。
但往往这样的情形下,最重要的部分被忽略了。
那就是国剧本身。
这么问吧。
现在还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影视作品是一项严肃的,具备艺术性的作品这件事?
纵观整个行业对待影视作品的态度,要么将剧集当成硬性宣传工具,要么包装成纯商业流水线产品,要么干脆成为明星履历中的时尚单品......
就比如「正剧咖」这种说法,就把流量明星出演正剧当成了咖位积分赛游戏。
鱼叔不否认在市场面前,剧集本身就有商品属性。
但问题是,当前的国产剧连商品性和艺术性的平衡都没有,只有纯纯的工具性。
换句话说,剧不是剧,是流量游戏,是宣传教材,是博弈筹码,是洗白手段......
没人在乎作品本质如何,只在乎功能性如何,才会导致禁止名单里一系列的乱象,国剧质量一步步衰败至此。
有人说,以前的环境还是好点的。
但事实上,国剧市场一直如此,只是目前恶果大到了不能忽略的地步。
流量时代开启后,行业外部大量热钱流入,导致话语权从创作者变为资本,游戏变得复杂。
网上倒是有很多人说,怀念煤老板投资的时代,因为那时候只有钱进入行业。
不过,这也是一种反讽式的比烂。
同样是资本,两者对创作本身其实都是不在乎的,只不过一个是无所谓毁掉与否的不在乎,一个是放任不管的不在乎。
后者之所以被怀念,只是因为前者更烂。
就像现在讨论禁与不禁,其实也是想用一种(公职)权力去驱逐另一种(资本/流量)权力。
真成功了也未必是件好事,对于作品的掌控权或许仍然不在对作品和行业本身有热情的角色身上。
鱼叔觉得,想要国剧复兴,先要有加强国剧概念的意识。
或者说在此之前,先正视剧集这一艺术形式。
尊重影视作为一个行业自上而下的主体性,更尊重影视背后承载的艺术文化价值。
做个比较。
众所周知,美剧制作模式有两次浪潮,一次是HBO带起的,一次源自网飞。
他们开创了独到的体制创新,实现了剧集质的突破。
HBO就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则,不以收视率,而是以用户满意度为目标制作剧集。
网飞作为流媒体巨头,虽然带有一定的互联网算法思维,但它也有自己的底线,也就是尊重艺术家。
比如它的第一部大热自制剧《纸牌屋》,其大数据算法是建立在大卫·芬奇、凯文·史派西这样真正的创作者身上。
当然,还有韩剧。
tvN对于老旧电视台模式的颠覆和创新也有目共睹。
他们非常重视年轻人不成熟的创意,并愿意花时间将其打磨完整,同时也试图在剧集中注入带有国别属性的重大社会问题。
他们早早就意识到,仅仅为了消磨时间的观剧时代已经过去了。
tvN的一个座右铭是成为「NO.1趋势领袖」,也就是认为一款电视节目应该走在时代前沿,并有责任感去改变人们的想法和生活。
此外,更别提韩国对其国家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多离谱了。
鱼叔觉得,我们其实并不缺做到这一切的实力,缺少的只是一个察觉。
察觉到影视作品形态本身,反映了一方土地一方人对待自身和其所创造的历史文化的态度与方式。
你爱它,不忍它蒙尘,不许它被凌辱把玩,那别人也就会看到它被擦拭如新,光亮如明如月,珍重矜贵。
一言以蔽之:
啥时候把国剧真当回事去对待了,振兴的可能才会到来。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