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中华武术有十八般武艺,最近有网友给“电影抽象宣发”也分了门类流派。
比如有卖惨流、尬演流、还有操作迷惑最后招骂的“欠骂流”。
电影宣发是越来越离谱了,今天咱就给大家做一期小盘点,看看现在宣发的主流门派。
当然我先叠个甲,咱们仅讨论宣发营销,不对电影本身做评价。
有一类影视营销,就是请观众看电影,然后拍他们的反应。
观众反应越夸张,也就证明电影质量越高。
但这类宣传视频往往都是尬演,还非要标榜自己是真情实感的走心流。
之前有部叫《茶啊二中》的动画电影上映,因为这个IP曾是很多人童年的快乐之源,所以宣传想让打工牛马们找回曾经的美好。
你说巧不巧,有个观众小姐姐恰巧坐到了镜头前,恰巧接到了加班的电话。
她恰巧还带着电脑来看电影,又恰巧很快处理完了继续观影。
你要说真是忙得要命了,宁愿带着电脑都要出来看电影,这是不是对工作有点不负责了?
反正爱谁信谁信,我是不信。
爱情类的电影更是重灾区,当年《前任攻略3》就属于典型的营销大户。
什么“和现任看电影,结果偶遇前任”“女子独自观影哭到晕厥”这类的营销短视频层出不穷。
前两年上映的爱情片《不能错过的只有你》,再现了这种经典营销套路。
有个女孩戴着头纱来看电影,之后哭到抽搐。
时过境迁,如今这年头还整这种一眼假的演出,肯定是无法让观众共情。
评论区也大多都是嘲讽和不解。
其实在电影院里被情绪感染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前提是这部电影真的足以让人动情。
上述这些营销手段,也不管电影到底观感如何,反正花上几百上千块找个演员拍几个画面不是难事。
到了剪辑阶段,生活不易的主题再加上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给失恋难过主题配个“就让这大雨全都落下”。
虚假群演+套路BGM,公式化迅速产出营销视频,以为电影也能达到视频中的效果,没想到等来的都是评论区的嘲笑。
以前咱们想骂某新片新剧难看,往往会说一句:这是拍给狗看的吗?什么东西?
万万没想到,有一部电影宣发的时候就证明了,这片就是“拍给狗看的”。
因为他们压根没有请群演来拍假惺惺的观影段子,请的都是“老戏狗”。
此片名叫《忠犬帕尔玛》,讲得也是“忠犬八公式”的经典故事,主打个感人至深。
宣传方倒是对症下药,直接请观众带着宠物狗来看电影。
然后在营销视频里写着什么“狗狗看得眼睛湿润了”“在场狗都沉默了”。
狗的一生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小狗们也确实大部分都有等待主人的经历。
可就算体会得再深,说狗能看懂电影,还被电影感动了属实是天方夜谭。
狗流泪了,会不会是大屏幕上的强光刺眼了?
狗都沉默了,会不会是被影院里音响效果吓到了?
本想搞个“尊重动物”的宣发,反而让动物受罪了,这不纯纯本末倒置吗?
当然,除了靠观众反应来表现电影好看的,还有各种努力营销但方向找错,让人迷惑的。
今年春节档的《蛟龙行动》算是佳作《红海行动》的续集,据说花费了巨额成本打造了一艘潜艇模型用作拍摄。
既然如此用心,那在观众面前展示这艘大国重器,自然就是本片的核心卖点之一。
万万没想到,片方宣传时不知道是不是头昏了,竟然说这些潜艇有关的戏份全都涉密,拍摄时严格保密。
演员在背台词时都要警惕四周,见到有外国演员靠近,赶紧把台词本收起来,还要假装无事。
后面主演还说片子涉及到的内容,不是潜艇指挥官的级别,根本接触不到。
这就让人好奇了,既然如此机密,难道一开始就不打算大规模公映吗?
真要上映了,观众是不是得签了保密协议才能看,看完了全因为涉密被拘留。
要是真有外国人去看了,那等电影结束,外国人走出影院就得被拉出去枪毙了。
且不说片子质量如何,此番营销操作一出,观众纷纷表示“你不给我看,我还不稀得看呢”。
直接导致此片票房一蹶不振。
只能说它当时临时撤档,逃离春节档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久前的《731》,本来是万众期待,上映后却遭到骂声一片。
因为这片疯狂营销爱国情怀,导演还说所有情节全都有史可依,属于是尊重历史、相当还原。
后续的结果大家也知道,宣传中的“还原历史”变成了“生化大逃杀”。
很多观众觉得受到了愚弄,最后骂声一片,草草收场。
在这些堪称迷惑行为的宣发之外,还有一种流派,那就是“卖惨流”。
也就是导演主创出马,叙述自身种种不易,借同情来给作品拉票。
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当年《百鸟朝凤》的制片人下跪事件。
这片子是一部歌颂传统文化的文艺片,还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教父”吴天明的遗作。
但当时排片极少,票房更是冷到极点,很快就会惨淡下映。
制片人实在没招了,在直播中下跪,恳求各影院能够增加一些排片量。
这一跪是为了票房,也是在为中国文艺片和吴天明导演呐喊,所以大众的心酸同情大于反感。
但这起事件之后,卖惨成了一种经典的宣发手段。
别管片子本身如何,反正导演主创确实很认真、很辛苦,所以大家都该来支持下。
比如动画电影《冲出地球》上映时,导演冲进电影院,想和观众打招呼,结果厅里只有三三两两观众,或者空无一人。
最后票房遇冷,导演又在街头道歉,表示愧对团队。
有观众接受采访时替片子心痛,表示中国动漫真的很惨很可怜。
但这场面看起来一眼摆拍,观众的打扮不知道为啥还完美cos行刺安培的山上彻也,有蹭热度之嫌。
宣传视频里都哭惨了,评论区的观众却表示电影本身质量一般。
只能说有劲多往作品本身和正常宣发使,少搞点这种卖惨视频吧。
《透明侠侣》上映,导演在上一部电影散场时邀请观众免费看他的电影,观众纷纷离场。
最后导演窝在角落,一直观察观众反应,看到大家有笑声,自己才放心了。
光看文字,觉得导演真不容易,很是心酸。
可是放到现实里想想,大多数观众离开不正常吗?
一方面是没时间再看一部,另一方面突然冒出个人请你看电影,这谁不觉得奇怪啊?
而且有短视频博主还找出细节,这视频前后两段导演的头发衣服都不一样,疑似是剪辑拼凑出来的。
你要说流量低的小导演这么干就算了,之前吴京这样咖位的导演宣传时也整这么一出。
视频文案是156分钟转头几十次。
你要说导演关心观众反应这没啥,关键吴京衣服的颜色都变了,明显不是同一场的画面,硬剪到一起,还统计个转头几十次。
我看他自己转头的时候都绷不住偷笑了,恐怕也是宣传团队出的昏招。
难道电影宣发都是抽象烂活,没有好的案例吗?
倒也不是,之前就有几个比较好的例子。
当年《三大队》路演,片方请人来跳当时最火的科目三网红舞。
表演完后,还请张译等主演一起跳。
张译拒绝了,表示这是一部严肃的影片,跳舞不合适,还是希望和大家多讨论一下电影本身。
本来的营销操作是失败的,但主创的清醒算是化腐朽为神奇。
今年的《南京照相馆》上映,有人问了个问题,片中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会不会成为朋友?
主演的回应是不可能,并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角色和剧本的理解。
而“我们不是朋友”也成为电影主打的一个宣传点,赢得了大家的支持认可。
其实很多电影并不需要多奇思妙想的营销宣传,而是让更多人知道片子本身的优点即可。
主创也不需要刻意卖惨、卖傻来博取同情或是关注,只要能帮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其实就很加分。
而且说到底,很多片子在创作、制作阶段不努力,本身质量堪忧,注定不会得到观众认可。
光想靠后期营销的时候再想奇招,也只能是白费力气。
而且要真靠营销宣传把观众骗进电影院了,那恐怕遭到的骂声更大。
比如《上海堡垒》当时碰瓷《流浪地球》,硬蹭“中国科幻”的情怀。
观众期待有多高,最后的失望愤怒也就会加倍。
如果此片能低调做人,说不定也不会遭到这么多批评和嘲讽。
好了,今天的话题咱就聊到这里,您还知道哪些“电影抽象营销”的案例,欢迎发在评论区,让大伙都乐呵一下。
咱们明天再见,拜了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