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诞生了一部爆款,迈克尔·尚克斯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长片同甘共苦在午夜单元首映后好评如潮并引起了多家发行公司的兴趣,最终,Neon以17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了该片的全球发行权。

同甘共苦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该片讲述一对遭遇情感危机的情侣来到陌生乡村准备展开新的生活,二人意外掉入一个神秘洞穴,在饮下池塘中的水后,他们的身体竟然不受控制地黏合在一起,并对彼此产生愈发强烈的依赖。为了保持各自身体的完整独立,二人将目光投向了桌上的电锯……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与他们在片中所扮演的貌合神离、相互折磨的怨侣不同,戴夫·弗兰科艾丽森·布里是现实中真正的一对儿,二人于2011年相识,2017年结婚,情感稳定,生活低调。

《同甘共苦》暑期在全球的热映,让更多观众认识了这两位在娱乐圈深耕多年的优秀演员,也让他们对亲密关系有了更深的体悟。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写道:“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一半是男一半是女,男女背靠背黏合在一起,球形人体力和智慧超凡,因此常有非分之想,欲与诸神比高低。宙斯担心球形人冒犯神灵,便令诸神将其劈成了两半。”因此,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缺失的那一半,这缺失的那一半,不只是另一个异性个体,还有另一半异性特质。

《同甘共苦》正是基于“寻找另一半”这个高概念,展开了关于亲密关系中距离的探讨。

相恋多年的蒂姆和米莉相看两生厌,他们渴望重拾激情,再次变得亲密无间。可当二人的身体逐渐融合,他们不惜割皮斩筋也要分开。

这种对极端共生的想象,精准命中当代情侣对主体性被吞噬的恐惧。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影片结尾蒂姆和米莉放弃了抵抗,在爱与和解中血肉交融,合二为一,达到雌雄同体的终极形态,这似乎是一个遵循《会饮篇》的原教旨主义式结局。

戴夫·弗兰科表示:“我真的认为《同甘共苦》是那种要么让我们离婚,要么让我们关系更牢固的项目。幸运的是,结果是后者!

如何百年好合而不是“百黏好合”,这对模范夫妻深谙此道。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同甘共苦》缘起于戴夫·弗兰科和导演尚克斯一场关于恐怖片的对话,尚克斯提到了自己多年前写的这个剧本。读完第一稿,弗兰科就被深深吸引,他立刻告诉妻子艾丽森·布里:“我们必须一起拍这部电影!”

两人一拍即合,布里坦言:“我不认为我能够和除了我丈夫之外的任何人一起拍摄这部电影。其中有如此亲密的场景,一些我们甚至在片场外都从未做过的事情……这真的需要完全的信任。”

2025年是身体恐怖回潮之年,继《某种物质》《复活她》后,《同甘共苦》再度贡献了生猛的视觉奇观。两位主角需呈现躯体黏连又撕裂的形态,对演员和视效要求极高。好在夫妻俩体能极佳,且布里因参演《美女摔角联盟》积累了大量摔角技巧。虽然剧组配备了特技演员,但二人亲自完成了大量特技动作和肢体表演。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由于影片制作成本小,拍摄周期仅21天,排练时间更是只有几天,工作人员在开机前持续用弹性绳索将二人固定在牵引装置上,让他们尽力向外奔跑的同时拉回绳索,以此观察会产生哪些有趣的动态效果。

片中有许多二人身体如磁铁般相互吸引的片段,导演参考了柔术表演的特质,通过剪辑在艾丽森·布里与专业柔术演员之间切换,并融合实体特技表演、CG换脸技术,依赖她对专业柔术动作的惊人复现,最终呈现出奇特的美感和惊悚感。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同甘共苦》是一部温馨的“家庭工作坊电影”。导演尚克斯让伴侣和朋友们在派对场景中担任群演,并将兄弟姐妹的名字暗藏于影片中。而所有的剧本创作都源于他与相伴16年伴侣的真实经历。当他的妻子初次得知这个创意后有些迟疑,但她很快就成为了尚克斯的创作盟友。

弗兰科和布里这对夫妻更是合作多年,从2017年共同出演《疯狂修道院》《灾难艺术家》,再到布里参演由弗兰科执导的《租房惊魂》《熟悉的陌生人》,2022年布里还首次尝试创作,担任了《旋转人生》的编剧。她表示弗兰科是自己的灵感来源。

2025年秋冬档,弗兰科将携《惊天魔盗团3》亮相,而布里也将出现在明年的奇幻大片《宇宙巨人希曼》中。显然,二人打破了“难舍难分”的诅咒。

谈到婚姻幸福的关键,布里透露:“首先是尊重,我认为我们彼此非常尊重,并且对彼此非常友善。我们真的非常注意日常生活中与对方说话的方式,我认为这带来了很大的不同。”她补充说,从他们第一次见面那天起,他们就不玩感情游戏:“从那天起的每一天,我都在说,‘天哪,我爱上你了’‘我也爱你’,这种感觉很好。”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年度爆款身体恐怖片,让观众认识了这对宝藏夫妇

《同甘共苦》

戴夫·弗兰科&艾丽森·布里完整报道

请见《环球银幕》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