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恐怖,是这两年的一个热门题材。
但凡沾点儿边的影视剧,都格外受到关注。
就像前段时间的台剧《回魂计》,里面通过东南亚巫术复活死人的桥段就噱头满满。
内娱同样如此。
有不少影视剧都拿着「中式恐怖」「阴湿美学」作为吸引目光的手段。
而纵观近十多年的民间灵异恐怖片中,口碑最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招魂》系列。
自2013年第一部诞生以来,不仅打破了美国多以直观呈现怪物的恐怖片模式,还大大促进了全球恐怖电影向民间灵异题材的转型。
如今12年过去,《招魂》系列还是能够做到一回归就杀疯。
第四部「终章」上映两周,就在全球劲收3.7亿美元的票房。
虽然没有引进内地院线,但电影很快上线流媒体,让国内粉丝也一睹为快。
今天就让咱们来看一看,这部终章到底如何——
《招魂4:终章》
The Conjuring: Last Rites
2013年,已经凭借《电锯惊魂》《死寂》《潜伏》等电影备受赞誉的温子仁,拍出了新作《招魂》。
这部制作成本仅为2000万美元,只花费38天就拍摄完成。
却在当年创下原创恐怖片最佳开画票房,最终获得3.18亿的全球票房。
豆瓣上,至今有近40万人打出8.1分。
凭借成熟的叙事技巧与精彩的氛围营造,《招魂》不仅引领了一种新的恐怖片流派,还将温子仁推上了恐怖片大师的地位。
亚裔出身的温子仁,将东方留白式的心理恐怖叙事,代入到了美国恐怖片的创作中。
将西方传统的民间驱魔故事,打造成一个新鲜而独特的恐怖片系列。
此外,这个系列的一大卖点,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中的沃伦夫妇,是美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捉鬼夫妻」。
在他们超过50年的职业生涯中,处理了数千件灵异事件。
《招魂》系列的每一个故事,都取材于他们的调查经历。
《招魂4》也不例外。
故事取材于20世纪美国最知名的超自然事件之一:
斯莫尔家族闹鬼案(Smurl Haunting)。
20世纪70年代末,住在美国宾州的斯莫尔一家人,在女儿成人礼后开始陆续遇到诡异的事情。
比如,宠物狗突然对着虚空咆哮;
小女儿的玩偶莫名消失,然后被突然出现的可怕妇人举起;
丈夫突然被鬼压床;
妻子正在打电话时,电话被藏在黑暗中的东西扯走……
而且随着时间变长,这家人的生命也遭受了威胁。
像已经年迈的婆婆,突然被看不见的人推下楼。
以及早饭时女儿突然吐血,吐出来的全是碎玻璃片。
最开始,丈夫向当地的教会求助,却迟迟没有回音。
于是这家人就向媒体曝光自己的遭遇。
与沃伦夫妇关系亲密的神父得知此事后,前来调查。
没想到,神父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意外惨死。
神父之前有向沃伦夫妇提起过此事。
只是此时的二人已经决定退休,虽然还会到大学演讲,但不再从事驱魔的工作。
神父的死,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重要的是,沃伦的女儿好像也与这次事情有关。
年轻时的一次驱魔中,妻子碰到了一面邪恶的镜子。
镜子中的恶魔导致她早产,女儿差一点死掉。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次经历,沃伦的女儿也拥有了通灵的能力。
而斯莫尔一家遭遇的罪魁祸首,也是因为这面镜子。
镜子作为女儿的成人礼物,来到了这个家庭。
经过调查,沃伦夫妇发现镜中恶魔的最终目的,竟然是想要他们女儿的灵魂。
作为一部终章,电影的品质有点不足期待。
目前,豆瓣评分只有6.2分,是整个系列的最低分。
IMDb也只有6.3分,烂番茄的新鲜度更是低至59%。
为何评价低,其实一个词儿就能给出答案:
温子仁监制。
这几年,温子仁监制的恐怖片一部接着一部上,但是口碑一个比一个差。
包括《招魂》系列也是一样。
《招魂》从第三部起,温子仁便不再担任导演,评价便开始一路下滑。
至于「招魂宇宙」的其他衍生作品《安娜贝尔》《修女》,也都差了几个档次。
为何如此?
温子仁的过人之处,便是在于他深知,看不见的才是最可怕的。
通过光影、声音、构图和节奏,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制造诡异的不安感,以此激发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怖想象。
就像《招魂》开篇长镜头,不仅展示了空间结构,更将观众带入屋内未知人的视角,以一种无法言喻的流畅感将不祥气息注入每个角落。
这是一种基于电影语言作用下的恐怖。
虽然跳吓(jump scare)也有,但在温子仁手中,并不被滥用。
而且每一次跳吓都有耐心的铺垫,让惊吓效果既合乎情理,又意想不到。
那段著名的拍手捉迷藏情节,便是教科书级别的跳吓。
角色先是在黑暗中接连点燃三次火柴,并依次熄灭。
在经历漫长的紧张情绪后,一个突如其来的拍手,让惊悚感直接爆发。
而《招魂4》呢?
不要说构图和镜头语言了,通篇只有黑黢黢的画面和通过音效硬推出来的突脸。
看完后,不觉得恐怖,倒是眼睛痛得要命。
除了视听语言外,情感内核的扎实建构更是《招魂》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温子仁打破了之前恐怖片角色总是不停作死的套路,赋予了主角智慧与勇气,成功塑造了沃伦夫妇作为「光明守护者」的形象。
夫妇之间的爱情、信任和勇气,与恶魔的黑暗骇人形成鲜明对比,并成为剧情张力的重要来源。
但随着温子仁的离开,沃伦夫妇逐渐沦为纯纯的调查工具人。
到了最终章,还出现了很多降智行为,与他们之前睿智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更不要说看点之一的驱魔桥段,简直就是草草了事。
另一方面,《招魂》的故事也是紧紧围绕家庭展开的。
在温子仁执导的故事中,家庭关系是恐惧的「锚点」。
他先描绘出真实可信的亲情,让观众能够代入其中,开始关心这个家庭。
这样才会让随后发生的可怕事件抓取痛点。
但从第三部开始,这一点就非常欠缺。
第四部电影长达两个多小时。
但无论是斯莫尔一家,还是沃伦一家,我们都看不到有效的情感连接。
通篇花费了众多笔墨去描绘一些无聊平庸的事情,最后再高喊「family」,太假太悬浮。
在第一部《招魂》中,沃伦夫妇曾向我们展示恶魔活动的三个阶段:出现、骚扰、附身。
附身只是结果,日常的骚扰才是最大的恐惧。
温子仁的《招魂》能够大获成功,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用真实来锚定恐惧,让恐怖落地;
让技法来驾驭恐惧,使惊吓高级;
通过情感来支撑恐惧,将故事变得更动人。
可惜,在「温子仁执导」变为「温子仁监制」,并随着「招魂宇宙」的无限扩大,这一切慢慢也都被稀释改变了。
尽管「温子仁监制」已经成为一种好坏的判定标签,「招魂宇宙」也成为聊胜于无的存在。
即便知道不如第一二部,还是有不少人为此买账。
之所以会如此,鱼叔想大概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情怀。
《招魂》系列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恐怖片启蒙。
而且也引领了新的恐怖新潮流,在电影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招魂4》更是沃伦夫妇的收官之作。
故事最后的女儿婚礼上,观礼的嘉宾不仅有前作的角色,还有温子仁的惊喜出现。
整个画面温馨圆满,充满了告别的滋味。
对于喜爱这个系列的观众而言,的确情怀满满。
至于另一方面,还是我们能看得太少了。
《招魂》之后,不少地方都拍出了有关民间灵异、驱魔的故事。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旁边的韩国。
从《哭声》到《婆娑诃》《破墓》,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哭声》剧照
《婆娑诃》剧照
《破墓》剧照
这些故事能够被人关注,不仅是因为特定类型的吸引力,更因为在其中所承载的文化表达。
像《招魂》的故事,是基于西方宗教文化背景展开的。
影片中的恶灵、附身、驱魔等元素,对于西方观众而言,有着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真实体验感,共鸣自然而然随之诞生。
韩国这类电影则是根植于他们生活中的「萨满信仰」与「巫俗文化」。
像是《破墓》便融合了萨满驱魔、风水堪舆、民间咒术等元素。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影时常反映了一种历史和文化伤痛。
《招魂》中的很多鬼魂,生前都遭遇过不堪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与特殊的时代背景相关。
《破墓》则是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集体记忆与国家伤痕有着紧密相连。
因此,与其说人们是真的被这些恐怖桥段吓到,倒不如说是被其中包含的情绪所抓取。
其实说白了,这类故事无论再如何怪力乱神,最终还是「以鬼说人事」。
而这正是我们这里看不到的一点。
虽然这两年所谓的「中式恐怖」好像说的很多,但最终也只是停留在皮毛之上,里子则禁不住深究。
想看,却没有。
想说,又说不出来。
最终也只好看看人家的,搔搔痒了。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