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前传:短剧破壁,滋养IP还是消耗IP?|微剧评

【编者按】

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派生万物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

长剧短剧化、短剧精品化,被认为是长短视频竞合的未来发展方向。近期,不少热门长剧IP都在尝试短剧化,引发市场关注。澎湃新闻短剧频道推出“微剧评·IP变形记”系列,解读这一创作趋势背后的动因、模式创新与市场反响,本文为第四篇。

《庆余年》前传:短剧破壁,滋养IP还是消耗IP?|微剧评

出品:抖音、九州、阅文/主演: 李子峰、舒童/集数: 52

庆余年之帝王业》作为现象级长剧《庆余年》的衍生前传短剧,以少年庆帝李云潜的权谋崛起与人性黑化为核心,试图在竖屏时空里重构一个更具现代性的权力寓言。剧集上线72小时播放量即突破6000万,其市场表现不仅源于IP本身的号召力,更在于它探索了长剧与短剧联动的叙事新路径。

《庆余年之帝王业》并未简单复刻长剧剧情,而是聚焦原著中留白的庆帝前史,通过“旧瓶装新酒”的策略填补世界观空白。短剧以李云潜从边缘皇孙到铁腕帝王的蜕变为主线,延续了原作的权谋基调与人物关系如叶轻眉、范建等关键角色的联动,又创新性地融入了现代人权思想与古代制度的碰撞。例如,剧中通过叶轻眉的监察院理念与李云潜的权力欲望形成镜像对照,暗喻“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悲剧性——这一处理既尊重了原著精神,又通过短剧的快节奏放大了戏剧冲突。

为适应竖屏观看习惯,该剧采用强情节、高密度的叙事模式。从“荧惑守心”天象阴谋到“金陵十二钗”案,权谋斗争环环相扣。然而,受限于单集2分钟的体量,部分剧情推进略显生硬,逻辑细节让位于爽感营造。例如棋局对弈桥段,在古代背景下频繁出现蓝牙耳机大特写,严重破坏氛围营造。在扳倒太子与宁王的关键时刻,两人竟然被现代狙击枪“巴雷特”射杀而草率收场。但值得肯定的是,短剧通过双线叙事——李云潜的崛起与堕落,在有限篇幅内完成了对权力无节制膨胀的批判。此外,曾饰燕小乙的演员李子峰的加盟,既延续了IP情怀,又以“角色反差”形成话题度。

《庆余年之帝王业》印证了精品IP衍生短剧的三大潜力:一是世界观补全优势,短剧可挖掘长剧未展开的支线,满足粉丝深度需求;二是长短联动效应,前传短剧为《庆余年》第三季预热,形成“IP宇宙”的协同效应;三是价值升维可能,该剧通过李云潜的堕落反思权力与人性的博弈,超越了传统短剧的“爽感”逻辑,赋予作品现实寓言性。

然而,经典IP改编仍需警惕“流量至上”的陷阱,若一味追求强冲突而牺牲叙事合理性,则可能削弱IP的长期价值。如太子作为主角李云潜的劲敌,全程夸张的咆哮,在屡次使用拙劣的伎俩设计李云潜失败后只会“无能狂怒”,不符合其久居储君之位、为确保继承帝位无所不用其极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形象。又如仙姑这一极具戏剧张力的反派,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最终不明不白被同为反派的皇太孙突然失心疯杀死,草率下线。一部优秀影视作品中的反派一定有其行为动机合理性和高度人格魅力。若编剧一味地追求欧亨利式突转而牺牲叙事合理性,使反派人物塑造让位于爽感满足,则会伤害作品质感,导致“自降身价”。唯有在商业性与艺术性间取得平衡,才能真正实现“以短剧滋养IP”而非“消耗IP”。

《庆余年之帝王业》的探索表明,短剧绝非长剧的缩减版,而是一种独立的内容形态。它通过凝练叙事、放大主题、深化人物,使经典IP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力。当短剧不再止于“收割流量”,而是成为IP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便真正实现了从“内容快餐”到“价值载体”的跨越。未来,随着更多经典IP加入短剧赛道,行业或可从中汲取经验:唯有尊重原作内核、创新叙事形式,方能在快节奏与深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

作者:赵安邦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

指导教师:廖媌婧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技术支持:派生万物

来源:赵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