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收官了。没有一丝的意外,没有一秒的反转,在真实的历史面前,东海小组的结局已然注定。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国民党当局以“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的罪名,对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执行死刑。至此,东海小组以这样的方式遗憾收场。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朱枫被抓后,悲剧的气氛就笼罩在所有人的周围。落入敌手、生死一线之间,朱枫决定吞金自杀,却被及时发现的保密局救下,最终未能自杀殉国。
交通员朱枫自杀,黎晴被困舟山岛。此时,情报仍在黎晴手中,但她却无船出海、无人接应。情急之下,吴石决定冒着暴露的风险把妻子、孩子和阿美一并送到香港岛。
碧奎、阿美本已经登上离台的轮船,但却在最后关头如梦初醒、发现情形不对,她们返回了台北,旋即被守株待兔的谷正文抓获。
王碧奎生性单纯、没有城府,三言两语就被谷正文套话成功。在保密局围猎的同时,吴石与聂曦还在为黎晴被困孤岛、情报无法传递的事情着急。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这样的绝境之下,聂曦决定主动暴露、牺牲自己。他利用交际科的情报向香港的地下党员传递情报,希望组织能够派出同志,接应被困岛上的黎晴。
只是,谷正文向来嗅觉灵敏、善于观察细节,就在聂曦发报的同时,谷正文带人冲进交际科,抓捕了聂曦。
在聂曦被捕之后,发报的接力棒传到了吴石的手里。他最终在谷正文前,压哨完成了发报,告知了黎晴在舟山群岛的位置以及接头时的信物。
至此,东海小组四人之中,已有三人身陷囹圄。
在聂曦、吴石前赴后继发报的同时,在舟山岛的黎晴开始了自救行动。她冒充渔民、暗中出海,却被谷正文的走狗翁连旺发现。
她逃、他追,她插翅难飞。黎队长一心只想找到组织,翁队长一心只想立功领赏,在广阔的东海上,两条船、两个人开始了猫鼠游戏。
翁连旺的船是自动,而黎晴的船是手动,在短暂的追逐之后,翁连旺已经尽在咫尺。此时的黎晴,前路漫漫,等不到接应的同志;身后的翁队,步步逼近,仿佛分分钟就能追上。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宝仓将军的副官老杜立了功。此前,他以会开船的名义,借机混上了翁连旺的船。最终,在被识破身份、身受重伤之后,老杜引爆了随身携带的手雷,用同归于尽的方式,救下了黎晴的性命。
奄奄一息的黎晴,最终被我党的同志救起;但老杜的牺牲,直接将陈宝仓将军暴露在保密局的视线之下。但是,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陈将军还是主动来到吴公馆,他潜入吴石的书房,在田黄石的夹层里藏了一卷微缩胶卷,在此之后,陈宝仓也落入了保密局之手。
东海小组相继入狱,但谷正文的审讯进展得并不顺利。
朱枫守口如瓶、以死明志,聂曦主动背锅、保护恩师,陈宝仓假意合作、自称东海——在同志们的掩护下,吴石虽然涉嫌通共,但却查无实证。毕竟,聂曦扛下了所有的罪,而陈宝仓则声称自己才是与朱枫接头的人。
如此一来,吴石只要抵死不认,谷正文也无可奈何。
聂曦一心求死,陈宝仓心意已决,谷正文的钓大鱼计划就此搁浅,但他是个心机似海、不择手段的人。这样的敌人,像是嗜血的鲨鱼,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猎物的命门,然后就拼命地攻击对方的软肋,直到撕咬下血淋淋的骨肉。
重感情,讲义气——这既是吴石的优点,更是他天生的软肋。谷正文为了攻克吴石,先后拿出了聂曦的遗书和陈宝仓顶罪的证据。他比谁都清楚,以吴石的个性,向来是敢作敢当、绝不牵连他人。
于是,在谷正文的情感攻势下,吴石最终还是坦承自己才是东海。吴石认罪后,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一个条件——见陈宝仓一面。
在国民党的审讯室,两位故人畅聊情报、谈笑风生,当吴石得知舟山群岛防御部署图已经传给华东局之后,他欣慰地笑了。
两位曾经的国府高官,如今并肩的红色特工,在这一刻面对生死、会心一笑。对于身陷囹圄、身首异处的结局,他们早已是生死看淡——“既如此,便如此”。
在吴石案发后,在国民党内舆论压力之下,蒋介石一度决定对他网开一面、既往不咎,只要他答应发表通电、坚决反(共),就还能在国府中拥有一席之地。
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正如吴石自己说的那样,“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作为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他早就对蒋介石胡作非为、倒行逆施的种种恶行痛恨不已,他直言谢绝了蒋家人的劝降。
在蒋经国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吴石说了这样一段振聋反馈的话,“因为蒋先生的党国,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数心中党国,唯独无人心中有人民。”
和历史上真实的情况一样,吴石从来都不过中(共)(党)员,自始至终,他只是民(主)爱国人士,他给我党传递情报,只是单纯地出于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这只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的朴素情感。
哀莫大于心死。吴石说,“我没有背叛党国,我忠诚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党国,是那个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前赴后继的党国,那个在北伐时期所向披靡的党国,而不是现在这个人人蝇营狗苟、个个贪污(腐)败的党国。我没有背叛党国,是现在的党国忘记了天下为公。”
吴石目睹了黎民饱经战乱、国府腐化堕落,所以才会对蒋家王朝的统治心灰意冷、彻底失望。所以,他才曾经冲冠一怒、振臂呐喊,“党国不亡,天理不容”。吴石没有背叛党国,是蒋介石背弃了信念。
人和政党一样,一旦出发了太久,就难免会忘记了初心。吴石的这段话,对于蒋介石而言,不杀人、却诛心。
在吴石牺牲前,东海小组的四名成员在法庭受审,这是东海小组第一次全员相聚。彼时的他们,面对生死、一笑置之。
只是,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
生活是最好的编剧,也是最烂的编剧,在吴石等人就义的同时,最让人意难平的是谷正文、蔡孝乾居然得到了善终。尤其是叛徒蔡孝乾,他踩着同志尸骨、吃着人血馒头,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的少将,最终活到了1982年。这样的结局,令人始终无法接受。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历史或许会尘封往事,但终不会掩埋真相,让我们记住这四个血染的名字和鲜活的面孔——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
在吴石离开福州、登陆台湾之前,面对前路的艰险和未卜的生死,他曾豪气干云地对好友吴仲禧说,“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一年之后,吴石将军英勇就义。最终,一语成谶。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