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发了条微博,引发评论界许多共鸣。深刻的原因懂得都懂,不懂的我也无意去点醒他们。正如经常有人好奇地问我,你整天情绪高涨地写文章,到底图个啥呢,不是还是要过普通人的日子。之前我还会耐着性子说,人生不止吃吃喝喝。后来我连这样表达的念头都没有了。作为一个认真的读者,表达就是宿命。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你不能光吃不拉吧,既然要输出,还是要琢磨怎么写出一些真正好的东西出来。
评论界关于胡锡进微博言之未尽的地方,还包括,现在的生活已经高度平面化了。你在一线城市吃的东西,跟你在一些县城商场吃的,可能也差不多。到处都埋伏着星巴克,肯德基,到处都是智能手机。
人们之前频繁发QQ空间,或是朋友圈一个底层的心理诉求,其实是想让别人羡慕自己,别人都没喝过星巴克,你点了一大杯,这就是高于别人的生活。但是现在再秀这样的东西,就会显得自己没见过世面,跟刚进城似的。
所以渴望秀出精致生活的人,开始埋伏在小红书,知乎这样的地方,传言他们年薪百万,但是很可能他们的生活也是一地鸡毛的,尽管如此,也必须要让别人羡慕自己。国人在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这方面,总是有莫名其妙的执念。
而在公共议题方面,值得承认,这些年的确世故的多了,明哲保身的多了,不吐不快的少了。很多在私下场合十分健谈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在朋友圈里都保持沉默,只看看但是不说话。这种姿态当然令人沮丧,因为沉默是能够传染的,如果大家都不说话,那个长期表达自我的人就会陷入自我怀疑,感觉自己的隐私成了看客们消遣的东西,时间久了也会变得无趣。
另外一个原因或许在于,人们在发关于社会议题的朋友圈的时候,就会掂量自己朋友列表里面的那些人,他们中很可能有相当比例的,价值观跟自己并不是一致的,而价值观这东西,又不会写在个性签名上面,需要长期接触才能辨认。你万一发了条别人看到感到愤怒的东西出来,就会有一种被视作异端的感受,尽管很可能,你说的其实是有道理的,你也并没有冒犯别人的意思。
有个“傻子共振”的概念,傻子只有在遇到另一个傻子的时候,才会产生惺惺相惜的快感。但是万一你发的东西,无法让傻子共振,却让他发现自己是傻子的真相,这个就非常得罪人了。这里就有个很让人尴尬的假设,万一这个认知低的人,是你的亲人,是你的师友,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枕边人呢?
我写文章也有几年时间了,可以负责任的说,你想改变一个人固有的认知,这个代价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你必然会陷入到某种自证陷阱里面,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说的也都是理性的东西,但是你却感到心虚、惭愧,觉得见不得人,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所以现在的朋友圈,基本上就变成了永恒的友情,爱情,亲情和广告。大家晒一晒自己的小确幸,也就罢了。仔细想想,朋友圈真是个挺残酷的地方。
胡锡进的长吁短叹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却不应该摆烂,我们依然有纵情高歌的权利。只是关于“朋友”的定义,需要自己去掂量一下了,你要主动选择你的岛,这是通过价值观构建出来了新的友谊,在这里,你可以友直友谅友多闻,无须顾忌地表达你的思考,因为你说的别人也懂,人们只是交换信息罢了。
所以您看,并不是人们不愿意表达,而是友谊的标准变高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