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据10月14日澎湃新闻报道,截至10月9日(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0部短剧跻身“10亿俱乐部”,甚至还出现了8部播放量高达30亿的短剧。不仅如此,2024年以来,微博上关于“短剧”话题的数量、热度均呈波浪式上升,与之相伴的好评声也变多。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观众审美日益多元的今天,影视行业呈现分众化的发展态势。短剧以“短平快”的节奏迅速占领观众碎片时间,频频诞生爆款;长剧则凭借深厚叙事、精良制作持续吸引忠实观众,屡屡掀起“追剧热”。两者看似路径不同、受众各异,实则并非对立竞争,有望共同构筑起中国影视生态的繁荣图景。
爆款短剧的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快节奏生活中,一些观众难以长时间沉浸于复杂剧情,而短剧以每集1~3分钟的紧凑节奏,以强冲突、快反转的叙事模式,精准戳中观众的“爽点”。无论是草根逆袭、甜宠恋爱,还是悬疑反转,短剧用极简的结构、强烈的戏剧张力,在短时间内实现情绪释放,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求。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下,短剧实现了“内容即流量”的高效转化,成为影视产业的新蓝海。
然而,短剧的“短”也带来了“浅”的隐忧。部分作品片面追求点击率,陷入套路化、同质化泥潭,人物扁平,逻辑混乱,甚至传播不良价值观。相比之下,热播长剧则展现出另一种审美维度。从《人世间》到《狂飙》《山海情》等,依托宏大时代背景,这些作品以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承载着文化厚度与艺术追求,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短剧与长剧,看似一快一慢、一轻一重,实则各有优势,亦可互补共生。一方面,短剧可借鉴长剧的叙事逻辑与人物塑造,提升内容质感,避免沦为“电子快餐”;另一方面,长剧也可吸收短剧的节奏把控与传播策略,增强年轻观众的接受度,打破“曲高和寡”的困境。若二者能互相借鉴、“美美与共”,将极大丰富影视创作的维度。
进一步看,“美美与共”不仅是内容层面的融合,更是产业生态的协同。平台可建立长短结合的内容矩阵:以短剧引流、试水市场,发现优质IP后进行长剧开发;长剧也可反向拆解为短视频内容,进行二次传播,扩大影响力。例如,一些长剧的成功“出圈”,既得益于精良的制作,也离不开短视频平台对“名场面”的精准推送与话题设置。这种“长短联动”的模式,正是影视内容传播的新趋势。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短剧还是长剧,其终极目标都应是“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爆款不应只是流量的堆砌,也不应止于收视的数字。真正的“美”,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在于传递真善美,在于回应时代关切。当各种影视创作在价值追求上达成共识,才能真正实现“美美与共”。
影视的繁荣,不在于某种形式的独大,而在于多元共生、异彩纷呈。让短剧与长剧在内容、技术、传播与价值层面深度融合,携手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方能共同绘就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影视新图景。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