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电影《50 First Dates》
在夏威夷的浪花中,亨利邂逅卢西,她的笑如初绽的花朵,瞬间点燃爱的火苗。早餐约会,甜蜜如蜜;但卢西却因车祸,患顺行性失忆症;每晨醒来,昨日记忆尽数抹去。但亨利不离不弃,以痴心重塑“初恋无限次”。
以上是经典爱情电影《50 First Dates》的剧情。
电影中每天卢西睡醒后也会失忆,但亨利却每天用录像带播放前日甜蜜片段,让她重温相恋过程;或在沙滩写下情书,以海浪为墨,唤醒她的心动;还用歌声和幽默故事,逗她开心,重新点燃熟悉的温暖。亨利的爱如海潮,包容遗忘的痛楚;卢西和她的家人从疑虑到动容,见证这奇迹。
最终,卢西拥抱断续的命运,与亨利在无尽“初次”中永恒相守,每个日出,都是初恋的无限绽放。
类以与顺行性失忆症的剧情,在不少电影、小说和漫画里也出现过。例如诺兰的《记忆碎片》、三木孝浩的《今夜,即便这份恋情从世界消散》,漫画《一周的朋友》、《忘却侦探》等。这些瞬间忘却的记忆,会构成动人故事的原因,就是因为强烈的反差:例如在《忘却侦探》里的女主角虽然极度聪明,但每当睡醒后就会失去记忆,这严重影响了查案的能力。
无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常见到这类病症,正因如此,这类故事才显得格外吸引人。但讽刺的是,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面对类似的“瞬间遗忘”问题——而这个问题竟出现在当前最高科技、最具智能的技术领域:
AI大模型。
AI的顺行性失忆症
顺行性失忆(Anterograde amnesia)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在经历某些脑部损伤或创伤后无法形成新的长期记忆。换句话说,患者能够保留事件发生前的记忆(旧记忆),但无法将新的经历或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从而导致「学了就忘」的现象。
因此,在电影《50 First Dates》中的卢西,以及漫画《忘却侦探》中的今日子,每当睡醒后便会遗忘当天所发生的一切,这给她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类似地,在早年的 AI 系统中,也长期存在一种“顺行性失忆”问题——无法将新获取的信息持久保存并加以利用,进而对用户体验造成严重影响。
OPPO ColorOS 智慧产品研发总监姜昱晨,早前在OPPO的开发者大会里表示:“因为你肯定不希望,每次跟 AI 聊完之后,他像失忆每一次都需要重新沟通。它没有你的语境,即使它的推理能力、认知能力再强大,它也没有办法想你所想,思你所思。”
这一切,都要从 AI Agent(智能体)的发展说起。
2022 年,ChatGPT 横空出世。当时的 AI 在海量数据的训练下,俨然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全能选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既能轻松解释量子物理,也能娓娓讲述柏拉图的唯心哲学。从任何角度来看,这样强大的 AI 都不像患有「失忆症」。
然而随着用户使用深入,大家逐渐发现,当时的 AI 本质上仍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只能回答问题,而无法像钢铁侠的 AI 管家贾维斯(J.A.R.V.I.S.)那样,帮助托尼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事务。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涉及多步骤操作,并需要调用外部工具才能完成。
举例而言,若用户希望 AI 帮忙打车,系统首先需确定用户的当前位置和目的地;随后根据位置选择合适的打车应用;再依据用户意愿操作应用,输入起点与终点信息。在整个流程中,AI 必须将「打车」这一宏观任务拆解为「定位」、「查找目标」、「选择工具」、「操作工具」等多个子任务,并在各环节中持续引用此前获取的「用户位置与意图」等关键信息。
这正是我们所说的「AI Agent」——一种能够理解任务、规划步骤并自主执行的智能代理。
尽管 AI 拥有广博的知识,通晓量子力学,也理解柏拉图思想,但这些知识来源于其初始训练阶段(即预训练)所学习的海量文本数据。这类知识属于模型固有的「长期记忆」,是静态且不可更改的基座能力。然而,AI 在预训练时不可能预先知晓用户当前的位置,也无法提前了解其出行目的。因此,它必须在对话过程中动态捕捉并记住关键信息,才能实现多步推理与连续操作。
为此,要让 AI记住用户的对话信息,就需要把前一轮的对话信息带入下一轮的对话;通过维持上下文对话的连贯性,来记住用户的真实意图。然而,大模型的算力消耗极高,且其计算需求与输入的上下文长度呈平方甚至指数级增长。
当用户提出较复杂的任务时,AI 往往需将其分解为多轮交互;而随着对话轮次增加,上下文不断累积,算力成本也随之急剧上升。例如,早期 GPT-3 支持 2K–4K token 的上下文长度,若将其扩展至 32K,所需算力可能暴增达 256 倍。因此在今日的 OPPO 开发者大会里,姜昱辰如是说:
「没有Memory(记忆),何谈AGI。」
记忆成为大厂必争之地
换言之,当用户希望 AI 执行的任务越复杂,AI 就需记住更多的用户信息;而要让 AI 记住更多信息,其算力成本便会急剧上升。倘若 AI 厂商不愿投入巨额资金增强模型的记忆能力,那么 AI 就只能停留在聊天机器人的阶段,无法实现真正的任务执行。
因此,问题随之浮现。
2022 年,在 ChatGPT 的引领下,AI 领域掀起一场「百模大战」。多家互联网巨头争相投入巨资训练各自的 AI 大模型。由于竞争激烈,各企业唯恐落后,无暇深入思考:一个只会对话、无法行动的 AI 模型,最终如何实现应用落地?
然而到了 2024 年,AI 龙头企业 OpenAI 的年度亏损高达 50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亏损或将攀升至 140 亿美元。随着算力成本持续攀升,AI 大厂不得不开始认真面对商业化与变现难题。
但要让 AI 创造收益,就必须为其赋予足够的用户价值;而要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则必须使 AI 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复杂任务。在此背景下,继「百模大战」之后,AI 领域再度迎来「百 Agent 大战」。正如前文所述,要真正实现 AI Agent 的能力,首要前提便是治愈 AI 的「顺行性失忆症」。
因此,各大 AI 龙头企业相继布局,「记忆」迅速成为技术竞争的核心战场:
2024 年 6 月,苹果宣布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支持在端侧存储用户的个性化信息。
2025 年 2 月,OpenAI 在 ChatGPT 中上线记忆功能。
2025 年 4 月,OPPO 宣布推出「小布记忆」功能。
2025 年 8 月 12 日,另一家 AI 领导者 Anthropic 宣布其聊天机器人 Claude 具备长期记忆能力,并可在新对话中通过检索过往记录引用相关信息。
2025 年 8 月 13 日,Google 宣布 Gemini 已配备记忆功能,且支持跨多次对话的信息延续。
2025 年 8 月 14 日,字节跳动 Seed 团队发布 M3-Agent 系统,首次实现 AI 具备类人水平的长期记忆与推理能力,其记忆范围不再局限于文本,更扩展至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
2025 年 9 月,OpenAI 在 ChatGPT 上线分支功能,使不同对话之间的记忆结构更加清晰有序。
眼尖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此次「百 Agent 大战」与此前「百模大战」的关键差异在于:参赛者不再局限于传统互联网厂商,一批终端设备制造商也强势加入,例如苹果和 OPPO。其背后原因显而易见:无论哪家互联网公司试图将 AI 应用落地,都必须依赖终端设备作为触达消费者的媒介。
另一方面,手机作为用户最频繁使用的计算终端,具备天然的数据获取优势,能够更充分地释放 AI 的潜力。例如,OPPO 引入「小布建议卡片」,可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与习惯进行个性化推荐与服务,在差旅出行、通勤聚集、用机效率及运动健康四大生活场景中,实时依据行为模式提供应用建议与主动服务。
可见,对于 OpenAI 这类以 AI 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而言,AI 的记忆能力至关重要;对于 OPPO 这类与用户日常交互密切的终端厂商来说,AI 的记忆能力同样不可或缺。所以姜昱晨在开发OPPO的AI能力时,一直坚定地认为:
「AI 未来一定会变得真正懂你,并且无处不在。 而在通往这样的超级AI 之路,记忆正是关键。」
国产手机走上更务实的方向
目前在手机厂商的 AI 记忆新赛道中,已形成两大技术路线。其一是以美国苹果为代表,采用以端侧记忆为核心的「个人情境」模式;其二是以中国 OPPO 为代表,推行端云协同架构的「小布记忆」方案。
2024 年,苹果宣布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其核心组成部分即为「个人情境」(Personal Context)。该系统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情境数据,利用 AI 预判用户需求,精准识别其意图与所需服务。例如,在 WWDC 2024 上,苹果展示了一个场景:用户在短信应用中与朋友聊天时,「个人情境」可根据通讯录中的姓名和照片,自动生成该朋友的形象;也可依据对话内容与语境,生成相应的视觉画面。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Apple Intelligence把所有涉及记忆能力的「个人情境」数据,均被苹果出于安全考虑存储于端侧(尽管苹果也有采用了基于私密云的端云协同架构,但仅用于计算、而非记忆)。我们承认,苹果的端侧策略确实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用户的信息安全;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一纯端侧的记忆路径也严重限制了 Apple Intelligence 的实际能力。
前文已提及,AI 记忆的核心瓶颈之一是算力——随着需记忆的用户信息不断叠加,计算负荷呈几何级数增长。即便苹果芯片性能极为强大,也无法与云端显卡集群的并行算力相提并论。若苹果始终坚持将用户数据留存于端侧,则 AI 的信息处理能力将受限于终端硬件性能,难以真正实现对用户长期、复杂需求的持续记忆与理解。
相比之下,OPPO 虽采用端云协同的混合式技术架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忽视用户隐私;因为「小布」在记录用户习惯时虽会上传部分数据至云端,但仍以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为首要前提。
OPPO在小布上采用了最先进的端云协同机制,能够智能分配计算任务至最合适的执行环境: 在设备端,存储用户的个人「记忆」片段与敏感信息,并由运行于手机芯片上的轻量级「小模型」处理简单且需快速响应的任务;而对于诸如分析量子计算概念或制定完整旅游计划等需要巨大算力、超出终端处理能力的复杂任务,则交由云端大模型完成。
通过这种端云协同机制,OPPO 实现了性能、隐私与功耗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破解了业界长期存在的「不可能三角」难题。
对用户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信息安全能否得到保障,而非具体采用何种技术路径实现。无论是 ChatGPT 还是 Google Gemini,均依赖云端存储用户数据,却并未因此引发大规模用户抵制或信任危机。由此可见,只要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用户便可接受合理的云端协作模式。
在此基础上,OPPO 的 AI 记忆不再受制于手机本身的内存容量或算力上限,从而真正迈向两个核心目标:
长期记忆、打破孤岛。
每天懂你多一些
2024 年,某家手机厂商在发布新品时高调宣传其 AI 功能,在发布会上通过 AI 点了 2000 杯咖啡,引发当时热议;然而不久后,这一 AI 点咖啡功能却被悄然下架。
我们并不清楚该功能最终被下架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功能看似炫酷,实则缺乏实际价值。毕竟,2000 人有 2000 种不同偏好:有人喜欢拿铁,有人偏爱美式;有人习惯热饮,有人钟情冷饮,更有人根本不喜欢喝咖啡。而此次发布会所展示的 AI 点咖啡功能,完全磨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最终仅沦为一次 AI 工作流的演示秀。
正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口味各不相同。一套固定的自动化流程,不可能适配所有用户。即便偶然匹配某一用户的偏好,人的口味也会随时间与情境变化。试想:若 AI 在寒冬为你点冰美式,或在盛夏推荐热拿铁,这样的智能服务,真的符合你的需求吗?
AI 若真要在这一领域为用户带来帮助,就不能像开盲盒般随意决策,而必须长期、深入地理解用户习惯。首先是在纵向维度上,掌握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对口味的动态变化;其次是在横向维度上,无论用户身处深圳还是北京,使用美团订餐还是瑞幸点单,AI 都应能准确判断其当下更倾向选择麦当劳还是星巴克。
更重要的是,用户的意图往往是模糊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上下文信息。「小布记忆」系统通过持续积累用户意图相关数据,逐步解析其真实需求,实现精准的任务执行。正是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过程中,系统捕获并存储了大量揭示用户真实意图的宝贵信息。
试想,当用户某天对 AI 说:「今天晚上不知道该吃什么?」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他身处陌生城市,确实不了解周边餐厅;也可能表示他在熟悉环境中已吃遍附近餐馆,渴望新鲜感;同时还可能是因为下午茶摄入过多,只想简单解决一餐。在此情况下,AI 必须结合用户的历史位置、长期与短期用餐记录,综合判断并推荐合适的就餐选择。
不过,如果用户每天仅与 AI 交互数次,且记忆仅积累数日,AI 根本无法真正掌握用户的偏好。因此,OPPO 希望「小布」能够与用户建立长期、持续的对话关系。唯有当用户与 AI 的互动时间足够长久,才能逐渐感受到 AI 每天多懂自己一点,也才可能真正体验到 OPPO 所描绘的智能化愿景。
所以最佳的解决方就,就是「小布」能持续记录用户的对话内容,基于对话历史不断深化对用户的理解,并积累个性化问答、偏好、服务及信息,便可在不同场景中为用户提供专属的服务体验。
举例而言,当「小布」陪伴用户数年后,共同经历上班通勤、外出旅行;它会记得用户夏天偏爱冰美式,冬天习惯热拿铁;平日为健康饮食清淡,而在旅途中则乐于尝试当地特色美食。当「小布」具备这些长期记忆,便能结合当下情境,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与服务。
然而,随着 AI 持续记录用户行为,数据体量将不断增长,占用的手机存储空间越来越多,处理的数据也愈加复杂,所需算力随之持续上升。换言之,仅依赖端侧的记忆能力,AI 终究仍如《50 First Dates》中睡醒即遗忘一切的女主角卢西,或是《忘却侦探》中每日清空记忆、无法延续工作的今日子。
因此,唯有通过端云协同机制,AI 才能长期、稳定地记录用户的生活习惯,真正理解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切实有用的服务支持。
用技术打破信息孤岛
此外,那些与顺行性失忆症相关的电影中,患者往往会采用各种特殊手段,帮助自己记住被遗忘的片段。例如,在电影《50 First Dates》中,男主角亨利会将他们日常生活的片段记录在相册和录音带中,并于每天早晨为女主角卢西播放,以此唤醒爱人的记忆。
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患者并非想记录就能顺利记录;在多部涉及顺行性失忆症的影视作品中,常出现患者难以及时保存关键信息的环境。例如,《记忆碎片》中的男主角莱纳德因记忆只能维持数十分钟,每当发现重要线索时,必须立即采取一切可行方式加以留存——例如使用拍立得相机拍摄现场快照,甚至以身体为纸,将关键信息纹刻于皮肤之上,用肉身承载记忆。
同样地,手机厂商在应对 AI 的「顺行性失忆症」时,也竭尽所能帮助用户主动向 AI 输入记忆。例如,若用户是一位美食爱好者,收藏了大量餐厅信息,则他自然希望下次点餐时,AI 能基于这些收藏提供更精准的推荐;又如一位居住在深圳的用户收藏了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优质餐馆,当他真正抵达该区域时,AI 应能及时提醒:“附近有一家您曾收藏过的餐厅。”
然而,手机用户在现实中也常常面临“想记却无法记录”的困境。例如,用户可能正忙于手头事务,无法腾出手在备忘录中输入信息;或正处于视频会议等应用中工作,不便退出当前界面切换至记录工具。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手机生态深受「信息孤岛」问题困扰,AI 往往无法跨应用调取数据——即便用户的抖音或小红书账号中已收藏大量餐厅推荐,AI 却因权限限制无法访问相关内容,导致偏好信息无法被有效利用。
在此背景下,OPPO 推出了「小布记忆」这一系统级 AI 功能。该功能依托此前已有的「一键问屏」能力,可将屏幕显示的内容自动转化为待记录的信息,从而打通应用间的壁垒,将散落在各平台的记忆片段汇聚至「小布记忆」之中。此外,OPPO 还为「小布记忆」配备了一枚专属物理按键,即使用户双手不便操作,也能通过一键闪记,操作直观且高效。
当 AI 成功记录这些信息后,会对其进行分类与整理,并支持用户随时检索查询;而当 AI 对用户习惯的理解足够深入时,更能主动推送相关信息。例如,前述用户到达北京朝阳区时,AI 可基于其曾在第三方应用中的收藏记录,主动提示附近有其关注的餐厅;又或当用户请求 AI 规划杭州旅行行程时,系统可依据其过往在社交平台上收藏的景点信息,智能编排出行路线。
OPPO AI峰会前夕,一键闪记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更快更准的AI记忆,创行业首个世界纪录。小布记忆也成为吉尼斯首个盖章认证的“AI记忆大师”。
由此可见,OPPO 在构建 AI 记忆能力上有多认真。
总结
在 AI 席卷全球的浪潮中,记忆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基石,更是决定谁能“得天下”的核心竞争力。正如《50 First Dates》中亨利用录像与情书唤醒卢西遗忘的爱意,AI 的记忆力正是通过持续积累用户的意图、习惯与上下文信息,跨越时间与场景的阻隔,提供精准而个性化的服务。这种能力不仅破解了「信息孤岛」的桎梏,也让 AI 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懂你」。
展望未来,记忆的潜力远不止于此。正因如此,当前互联网与终端厂商纷纷涌入 AI 记忆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可谓「得记忆者得天下」。而在诸多技术路径中,OPPO 所选择的「端云协同」「长期记忆」与「打破孤岛」三位一体的策略,已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可能是当前行业中最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最优解之一。
毕竟,AI如果没有记忆,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1574.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