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齐舞团” 的polo衫互动、“梦华录” 的国风水袖翻飞,一系列现象级作品的出圈,标志着团播这一在直播间内多人才艺表演互动的表演形式,在2025年从相对小众的部落走到大众面前。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网络表演行业(直播与短视频)创造的营收已破2000亿大关,其中,团播是增长最快的赛道。仅是抖音平台,每天开播的团播直播间就超过7500个,是2023年同期的两倍。据媒体报道,2025年团播行业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150亿元。
巨大的行业风口在前,心动在所难免。但鱼贯而入的人潮当中,有人不甘于只是做顺流者,而是要当造浪者。
吴海,中国国家体育总局CSDA认证街舞教练,担任过时代峰峻旗下TFboys等偶像团体的街舞教练,以及综艺节目《创造营2021》(下称:创造营)的选手。在选秀这一时代产物落幕之后,吴海出过唱片、走过红毯,先后拍摄过不少影视作品,但他告诉南风窗:“舞蹈始终还是自己的初心。”
吴海/受访者供图
团播带来的一团火,让吴海看到了在选秀和综艺等舞台之外,舞蹈所拥有的更小屏、但也更具互联网思维的新空间。于是他投身其中,却发现,这条带着无数人迅猛前奔、创造了千万级流水的新赛道,其专业度、艺术性和审美水平,目前仍与其规模不成正比。
舞台,对于表演者来说,几乎是仅次于生命的存在。尽管这个“舞台”从演播厅挪移到了小屏上,但对舞者出身的吴海来说,维护舞蹈艺术的内涵,是他的使命,也是他闯入团播这一江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
正规军下场
和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吴海也曾觉得,团播“有点low”,在自己对舞蹈的审美体系之外,刷到团播的直播间时,他会选择直接划走。但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行进入这一新业态,他也禁不住好奇团播的内部生态。
2025年春节,回重庆过年的吴海,在朋友邀请下,到当地一家较早投身团播的厂牌“看一下”。参观后,吴海才知道,原来团播的行业规模已经如此之大。
存在即合理,吴海开始对团播有了新的认识,“既然这么多人愿意看团播,并关注到这个市场,说明这个市场还有很多潜力”。这让他决定,将手头上的编舞、教练等工作放一边,先去新赛道闯一闯。
团播现场/受访者供图
最初,吴海涉足团播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引起了部分粉丝的骚动。他收到不少私信,甚至直播间里也飘过一些质疑——“吴海都来做这个,这么缺钱?”“你已经去过很大的舞台了,为什么要‘作贱’自己?”
这些负面的声音一度让他怀疑进入团播的决定是否正确,但在那个几乎百口莫辩的初期,他觉得自己只能用行动来回应争议。“人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真正喜欢和追随我的人,他们能懂我。”他跟南风窗说。
幸好,他后来遇到了共赴这场冒险的同行者。
芦林是长沙七维动力的创始人之一,之前是湖南卫视的编导,曾与洪涛一起参与过《歌手》等国内顶级综艺节目,也操刀过《创造101》等现象级网播综艺。
芦林
团播对于芦林而言,是他从体制“出走”后的二次创业。他告诉南风窗:“当行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一直在找突破点在哪。”顺着这个逻辑,在流媒体时代,他瞄准了团播给传统内容行业带来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直播的固有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行业格局。
2024年8月,芦林第一次接触团播团队,“大为震惊”是他的第一感受。
一个新兴业态里,内容调性、审美风格、组织结构,甚至职业操守,水平线参差不齐。但团播的蓝海市场,让他乐观地看到了,其中有“我们传统内容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芦林迅速开始组建团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启动了2025年的第一次团播。
和吴海类似,早年广电科班出身的经历,让芦林拥有超出团播行业平均水平的审美和目标。从大舞台躬身到小荧屏的想法,让两人一拍即合,成立了Slay D的厂牌。
吴海(中)与Slay D的成员们/受访者供图
而吴海和芦林等人的联手,被业内不少人视作“正规军”下场团播新业态的趋势。除了七维动力等有着传统广电或网综经验的专业人士之外,如中央民族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等国有文艺院团,以及一批专业的舞者、话剧演员、主持人等也投身团播行业。这批“正规军”的加入,推动着团播内容新的一轮革新。
团播,也不low
投身团播后,一系列问题浮现在吴海心头:既然这个市场已经这么大了,我们为什么不去做更高级的内容,以扩展更大的市场?
吴海概念里的高级,指的是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动作编排等创造舞蹈的叙事性,并配合灯光、运镜、场景等,最终制作出独属于这支舞蹈的风格与审美,而非普通团播里单一的、重复的,“短平快”的,甚至存在“擦边”等暧昧不明信号的动作。
所谓“团播”,是指多人在同一直播间进行舞蹈、唱歌等才艺表演的演艺直播形式。吴海所在的七维动力刚接触团播时,行业内的玩法还相对简单,如大转盘、随机互动等等。更多综艺、内容团队入场后,为行业带来了鲇鱼效应,中插切片、才艺展示等环节纷纷诞生,整体内容变得成熟且专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互动模式。
基于对团播逻辑的深入理解,专业舞者吴海希望借助团播这一新兴媒介,对舞蹈艺术进行创新尝试,致力于创作出时长更长、编排更精细、信息密度更高的精品团播舞台作品。
因此,如何平衡短视频的传播逻辑和团播舞蹈的艺术性,是当初横亘在吴海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想让停留的观众感知到,我们是在完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舞蹈作品”,通过灯光、队形甚至是表情管理,让观众在小屏上也能获得观看舞台大屏时的体验。
为了适应团播的逻辑,吴海和芦林以及团队成员一起,埋头研究那几家头部团播公司的内容、视觉效果,甚至是直播平台的算法机制。
大家一致认为,之前在大屏舞台创作的经验,无法完全复刻到小屏直播里。
最直接的,是屏幕形式的限制。传统的舞台是以横屏为主,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呈现队形的变换,但竖屏限制了视觉的范围。也得益于这一“限制”,竖屏反而有利于制造C位(团队视觉中心)的视觉冲击,和运用远中近景与特写的快速切换,“这是横屏做不到的”。跨越横屏和竖屏语言的译码,被他们摸透了。
触电团播不到一年,吴海和团队已经创造了不少独特的团播作品。
2025年开春,春节档的“哪吒热”蔓延到各行各业,Slay D创作了《就是哪吒》的26人大齐舞的舞台,以“哪吒”的反叛与热血为灵感,全员列阵如“陈塘关练兵”,吴海领舞,利落甩臂,踏步卡点,犹如展现哪吒的桀骜,手臂交错如“混天绫挥舞”,同步抬手托举,似“哪吒重生”,完成故事闭环。
Slay D的女团舞蹈《Whiplash》/受访者供图
《神话》双人舞是一出“现挂”(即兴编排)的 “微型舞剧” ,现代舞流畅的肢体语言,与《神话》曲目中国风元素的含蓄韵律相配合,没有过度炫技,却兼具古典柔美与情感细腻感。
在6月的一次团播之中,吴海与搭档以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插曲《体面》为背景,融合现代舞、爵士舞元素,用舞蹈动作,如频繁地转身、换位,用力地甩动双臂,大幅度地弯腰、起身等,呈现了感情破碎时刻的挣扎与冲突。
这些作品足以表现出,团播舞台上的吴海,相反,他坚持着以故事逻辑为主串联舞蹈动作,并成功让团播跳出了“快餐式观看”的范畴。兼具艺术感与观赏性,是其能区别于常规团播流量导向的关键。
冒险的嘉奖
2025年8月,吴海和团队登上了央视《开播吧!国潮》的舞台,并将谁是卧底、猜歌、CP大乱斗等综艺玩法,融入团播舞蹈设计中,丰富了团播的内容形式。最终,团播赛道第一名,被Slay D夺走。
一系列“出圈”的舞台和作品,让更多人认识到吴海,甚至让一些一度“脱粉”的观众重拾“粉籍”。这次夺冠,被吴海视作主流接纳团播的信号:“越来越多主流媒介在往这个方向看齐,行业正在往上走,对我们来讲是助力。”
吴海告诉南风窗,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爱冒险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夺冠也是对他冒险精神的一次嘉奖。但进入团播并不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冒险。在团播之前,吴海的“冒险”,是从一名专业舞者变成偶像产业里的一名练习生。
吴海从13岁开始练舞,17岁只身前往海外留学,精进舞蹈专业,而后成为国家级舞蹈教练。更被圈内人熟知的是,他曾是多名顶流偶像的编舞师。但2021年,吴海站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彼时很多人认为,吴海是“降维打击” 。
面对娱乐公司的邀约时,吴海并没有将这张“入场券”背后的含义想得太复杂,因为,收入、名气、地位,他都已经有了。吴海没有抱着“一定要成团出道”的渴望。
吴海/受访者供图
他的想法很简单,“当机会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改变现状,而不是原地不动”,吴海只是将之视作一次走到台前的冒险——在原有的轨道上中途下车,去拥抱规划之外未知的风景。
在创造营舞台上被淘汰后,吴海还是如约执行了两年在演艺圈的规划,唱歌、拍戏、唱跳、红毯……“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好的有坏的,一轮下来我觉得,只要天没塌,这个世界上就没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
这些经历,让吴海练就了豁达平和心态,也让他逐渐看清了自己初心——跳舞和舞台。他将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视作舞台的馈赠。“舞台是我的阶梯,我是踩着这条路上来的,我能获得的所有成绩都是源于我最开始的舞蹈。”
吴海告诉南风窗,他曾暗暗给自己许下一个承诺:“无论我未来能够得到什么成绩,教学和舞蹈都是我不能够忘的一件事情。”
吴海/受访者供图
对于团播这场“冒险”,吴海也在用心做好。
工作时间,他把自己的一天排得很满:上午他按例到公司和队友一起排练,并检验团队的动作、力度、节奏感和整齐度是否一致到位,接着和摄像师模拟运镜,有时还需要创作和编排新舞蹈,排练结束后再复盘。到了下午则要开启团播的准备活动:化妆和走台,以备晚上开播。团播结束后,和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一起复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结束时往往已经到凌晨两三点。吴海就如此生活,周而复始。
团播的节奏很快,生产制作流程也很快,这是让他觉得“最难适应”的特点。
在吴海看来,复盘是团播这一快节奏行业里非常关键的一环。在线人数、互动等,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潜藏着巨大的信息量,比如可能是环节不流畅导致直播间在线人数少了,也可能是表情管理到位导致互动评论增加了。
直播间会放大任何一个细节,而不像录播那样错了还能有重来的机会。
甚至,评论区里的气氛,都可能会影响表演者的情绪。
完播后,他复盘时开始自省:一个专业的舞者,在舞台上是不能受外界影响而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波动的。但作为一个主播,他也不能不作为,应该引导粉丝以正确的办法处理纷争。
吴海清楚,自己所在的团队,目前还无法触及行业里头部团播的规模、声量和影响力。但这并不代表着头部机构选择的模式和风格适合自己,他想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自创的高品质的团播之路。
这个过程,道阻且长。
对吴海来说,一个晚上的直播间,能留住上千粉丝,已经是一个小目标。数据背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观众以更专业的视角来打量团播这一新业态。而在创造高级内容的背后,潜藏着一个隐秘而又宏大的野心:培育一批真正懂得欣赏舞蹈的观众。
吴海/受访者供图
相较于传统舞台,直播间是一个更公平、更即时的空间,有的直播间能吸引10万观众,有的只有10名观众,但无论在线人数多少,直播都不会停止,“没有人会阻止一个观众停留在自己喜欢欣赏的直播间”。
投身团播大概三个月后,吴海有一天对芦林敞开心扉,他告诉芦林,之所以在这么多橄榄枝之中选择了七维动力,是因为“前面的很多人许诺特别满,我反而有点担心(太激进)”。反而是芦林的谨慎,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来“试水”团播,当时没有“把话说太满”,让他觉得踏实。
对于团队的信任,芦林回应:“大家都在江湖上,说不定哪天又碰到。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2025年第21期
作者 |黄茗婷
编辑 |赖逸翰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