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po
“自从‘广电21条’发布之后,我们的IP咨询量提升了50%左右。”阅文集团版权业务总经理惠敏用一个数字直观地告诉小娱,这一个多月以来,影视市场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这条政策像是打破沉寂的一声锣。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荧屏上热闹是热闹,却也让人有点疲惫。又是神仙谈恋爱,又是千篇一律的女将军人设,后宅那些嫡嫡庶庶还在争斗,悬疑剧总爱留个烂尾。观众的槽点几乎成了每部新剧播出时的“固定环节”。剧集不好看不是哪一类题材的错,但一再透支信任的创作,却让观众的耐心越来越薄。
直到“广电21条”的出现,行业似乎又有了方向感。
8月18日,广电总局发布《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在电视剧司的解读中,提出要压缩涉案剧、现偶、古偶三大题材的立项比例,鼓励更多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作品。
消息一出,行业又热闹起来,它不是简单地调控,更是在提醒整个行业:内容生态到了该重新洗牌的时候。长剧开机率下降,项目过会难度提升,原本的安全选项不再安全,新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于是问题随之而来:在“三大题材”退潮后,国产剧还能讲什么?
现实题材看似站上主流,但它并非只有一种面孔;与此同时,喜剧、家庭、轻科幻、甚至梦核奇谈等类型,也都在被重新审视。题材的竞争,正在从“谁有更多项目”,变成“谁能讲得更真、更巧”。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借此找到了一些创作端与IP端的从业者,共同探讨“广电21条”背景下的题材重构之路:现实主义如何细分?类型剧如何突围?政策收紧之后,新的空间又该从哪里打开?
当“真实”成了最稳的底色,现实题材站上主流舞台
“观众要的不多,只要不像在看假人说话。”这是创作者们近年的共同体会。现实题材的走红,并不是因为它突然被政策加持,而是它最贴近真实的呼吸,最能让观众在故事里认出自己。
二十四格文化传媒创始人高金玺直言,“现实主义的界定,离不开明确的历史时期,具体的时代背景是反映真实生活的前提,脱离这一语境,”现实“便失去了锚点。从本质上看,现实主义以还原生活本真为核心,既区别于玄幻、神话等依赖超现实元素的创作类型,也与那些违背生活逻辑、脱离大众体验的虚构内容划清界限。”
流媒体影视时代,“现实题材”重新站上主流创作视线里,还是2017年首次提出网剧精品化,以及《人民的名义》成为全民爆款的时候。当时郑晓龙对“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做出过一种解释:“现实题材”是一种题材,“现实主义”是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讲什么”和“怎么讲”的区别,前者是题材维度,后者是创作态度。
在与高金玺聊到现实题材方法论的时候,他提到了二十四格文化传媒在两年前播出的爆款剧《风吹半夏》,故事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它牢牢扎根于“1992年至2002年的社会语境”,那时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第二个十年的阶段,机会多,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的年代,但同时钢材市场的起起落落、民营企业的磕磕绊绊,这种“真实的复杂性”,自带类似“魔幻”的张力,不是超现实的奇幻,而是时代转型期特有的矛盾感、戏剧性,恰恰为剧作的戏剧冲突提供了扎实的现实根基。
而后来高金玺在处理《多喜一家人》时,则将初版剧本中过于理想化的“温情合家欢”逐渐调整为一家人拆迁暴富后撕开表面“你好我好”的和平局面,直面家庭利益撕裂后现实的冲突。“生活中不该只有’挂在墙上的家和万事兴’,像拆迁后‘分钱不均’这样的利益冲突,是很多家庭在现实压力下的典型困境。”他认为正因为敢于把真实的欲望和矛盾放到台前,作品才真正有了扎根生活的真实感。
简而言之,现实题材不是摆出一副正经面孔,而是能否让观众认出生活里的痛感与笑声。
新力量文化总经理黎永杰在融合了“新京味”与“公路片”风格的当代都市剧《漂洋过海来送你》中,选择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去描摹生活的真相。剧中讲述北京胡同青年那豆为追查爷爷骨灰被误换的真相,踏上一段荒诞又动人的寻灰之旅。故事以小人物的视角串联大时代的记忆,折射出社会变迁,让“笑”与“泪”在故事中交织。
“如果说我们选择做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又不想做得特别严肃,特别沉重,还是有多种方式去呈现这种类型化的表达。”黎永杰希望用更轻盈的语态去抵达真实。现实题材在他看来,不一定非要沉重,它可以是荒诞的、温情的,也可以是带着一点讽刺和一丝浪漫的。
这部剧正是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捕捉生活的复杂气息,荒诞之下有温情,笑声背后是泪意。它既不回避生活的荒唐,也不吝惜生活的温柔,在“寻灰”的路上呈现了一场带着烟火气的平民史诗。
前不久播出了迷雾剧场口碑悬疑剧《目之所及》的承皓影视,其创始人巫天旭在谈论如何创作高质量项目时就提及创新性的重要,他所谓的创新并非停留在设定层面,特殊的身份、极端的剧情,只是故事的外壳,真正的“新”,一定要从现实里来。
比如《目之所及》从类型上说是悬疑剧,但真正打动人的,是母女关系、家庭隔阂与和解。这种“情感落地”的现实基因,才是作品与市场区隔的最大武器。
观众所谓的新鲜感,其实来自于在真实的土壤里长出的稀缺角度。
如果说高金玺强调了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的区分,黎永杰展示了轻松与幽默的可能,那么巫天旭则是强调了,无论题材形态是什么,现实关照才是所有创新的根基。三种思路的核心只有一点,现实题材之所以成为最稳的底色,不仅因为它顺应政策导向,更因为它能不断被细分和重组,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今天,“真实”已经不是一个标签,而是国产剧最坚实的收视密码。观众会为荒诞发笑,也会为矛盾落泪,但归根结底,他们愿意为真实买单。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观众的“新口味”要从哪些题材长出来?
现实题材固然是当下最稳的底色,但观众不会满足于一种口味。正如黎永杰表示,“三大题材作为市场主赛道,具备较成熟的商业化转化基础。而对于文学性较强的精品内容或创新性题材的探索项目,鉴于其孵化周期较长,我们会以内容质量为核心,在保障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给予充分创作空间与时间,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有效结合。”
主赛道固然重要,但无论是创作者自己的热爱与喜好,还是观众期待的新鲜与惊喜,都会来自那些还未被充分开发的题材。
喜剧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突破口。近年来,平台在喜剧赛道动作频频,不管是爱奇艺的“小逗剧场”还是腾讯视频的“板凳单元”,囊括从都市生活到古装合家欢的多种子类型。
爱奇艺推出《破事精英》《瓦舍江湖》《少爷和我》《大王别慌张》,腾讯视频推出《兰闺喜事》《万春逗笑社》《请和搞笑的我谈恋爱》等,尝试让喜剧在多种语境里切换。尤其《鹊刀门传奇》以东北喜剧融合武侠元素为切入,既保留“笑料”又植入现实生活细节,被认为是“武林情景喜剧”的一种新尝试。
这表明平台层面对喜剧题材的重视,正从单一的“陪衬”角色,向一种可能承担情绪调节与现实关照的方向迈进。
喜剧从来不只是调剂,它是另一种讨论现实的可能。从一代人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到一代人的《家有儿女》《武林外传》,影视行业或许欠了现在这一代观众一部全民喜剧。
少儿和家庭类题材,也正在成为被重新看见的方向。观众大屏化的观看习惯,让“全家能坐下来一起看”的剧再次有了价值。
黎永杰就提到,“我们现在的剧集市场中没有适合全家人一起看的剧,现在大家看剧都是各看各的。”新力量正是看到了市场上这种题材的空缺,由其开发制作的待播剧《牧星战队》,就是这样一部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观看的电视剧。
确实“合家欢剧”越来越稀缺,而类似《欢乐家长群》《米小圈上学记》这样的尝试,正是重新满足大屏环境中家庭共看的需求。它们的优势在于,不止能触动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能兼顾孩子的代入感,从而形成更稳定的受众群。
换句话说,家庭和少儿题材,是在内容供给侧收缩的背景下,自然浮现出的补位选项,尤其是在广电不断提出“丰富大屏内容”后,这类合家欢剧更方便满足客厅用户需求。
类型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现实的支撑。
高金玺也提醒,题材的选择绝不是为了跟风,更不能成为“吃人血馒头”的生意。他强调,现实题材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语境的把握,而不是单纯蹭热点或者复制成功模式,正因如此,《风吹半夏》才会立得住。
从喜剧到家庭少儿,从轻科幻到类型融合,观众的“新口味”并不是凭空生长的,而是在旧赛道让位后,新的表达方式自然长出来。现实题材的稳固,让行业有了底气,而这些新方向,则让国产剧在政策和市场之间找到更多元的出口。
观众不会拒绝熟悉的类型,但他们一定需要新的打开方式。
题材格局正在从源头改写
题材格局的变化,最终会落实到源头环节。过去几年,行业习惯了“买头部IP、押主流题材”的逻辑,晋江的古偶、起点的古装男频女频、甚至豆瓣阅读的悬疑与女性文学,都曾是公司必争的资源。但在“广电21条”提出压缩涉案、现偶、古偶的背景下,单纯依赖旧有赛道的开发已不再是稳妥选项。
这意味着,IP开发和剧本孵化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向。比如,豆瓣阅读出圈的多部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气质,从家庭矛盾、女性成长,到社会议题,都具备与政策和观众需求同步的潜力;知乎盐言故事则不断产出“盐言三绝”,类型上从早期的虐恋古偶逐渐转向志怪、大女主和悬疑,说明市场本身已经在通过读者的选择对题材做筛选。
与之相比,晋江的古偶、现偶IP依旧有体量优势,但如何在孵化过程中赋予作品现实关照,成了公司和创作者必须解答的问题。
惠敏向小娱提出了阅文IP中“现实+”的逻辑,如今现实题材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当代社会故事,而成为所有创作的底层母体,她认为“现实+”的复合类型构成了更具创造力的内容源头。
比如“现实+科幻”的《剖天》,以父子身份错位讲述人性的循环与救赎;“现实+奇幻”的《野鹿便利店》,用奇幻设定包裹职场压力与治愈主题;“现实+传统文化”的《家业》《惊山月》,将非遗中的徽墨、制香等传统工艺融入当代叙事,展现文化传承;女频也正在从偶像叙事转为“现实+女性成长”的叙事。
与此同时,惠敏在关于题材创新方面也表示,网文的题材更新速度往往具备领先性和引导性,所以阅文内部有不少创新题材的IP也长期受到影视同行的关注。
比如前两年全网现象级的《道诡异仙》,将流行的幻想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化内核,又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世界观。
最近《道诡异仙》作者狐尾的笔又推出了爆款新作《旧域怪诞》,讲述主角重返童年,表面上是熟悉的九零年代,但在主角成年人的视角里,童年世界充满了诡异的规则,比如少年宫是一个有生命的庞然大物,变成大人就无法开心,这是一个必须严格遵守规则才能存活的超现实世界,而违反规则的惩罚是疼痛甚至陷入魔幻。为了摆脱规则获得自由,主角在这个似是而非的世界里开始探险,挑战诡异规则,展开成长与治愈之旅。整部作品将“规则怪谈”的创新设定与年代怀旧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中式梦核”。
这种创新不仅出现在文本端,也正在影响改编逻辑。过去,影视公司更倾向于改编结构稳定、篇幅完整的头部小说;如今,在“广电21条”导向下,一批“难改”的作品反而迎来机会。
惠敏举例,《从姑获鸟开始》这样单元结构的故事过去被认为篇章复杂,且每个单元风格差异较大,按常规项目开发的话,压力较大。但现在可以开发成系列化的短剧集,每个单元8至10集,更适合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同时,将总成本分摊至各单元的模式,也让项目的整体财务结构更为健康。
此外,在历史题材的回归上,惠敏也谈到,“大家不再总把镜头对准帝王将相,反而可以聚焦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命运是大历史的‘毛细血管’,他们的悲欢、选择,反而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既有历史题材的纵深感,又有人间烟火气。”
作为阅文擅长的赛道,《唐人的餐桌》《五代风华》《状元郎》这些影视公司重点关注的IP,都是在找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历史题材不是要改写原貌,而是要更贴近现代观众的视角解读历史。
因此,国产剧题材的未来不只在于“拍什么”,更在于“如何孵化”。当源头环节真正完成一次结构调整,从“现实+”的内容创新,到网文前置孵化的成熟,再到政策导向下的新类型开放,实现现实题材的稳固、多元赛道的兴起,才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内容供给。
题材的变动看似是比例问题,实则是创作生态的重写。“广电21条”的出台,不只是一次内容调控,更是一场行业生态的自我净化与再分配。它让创作者重新思考题材与社会的关系,让市场回到“故事从生活中来”的原点。
从这一刻起,内容的生长方向,不再取决于谁能踩中风口,而在于谁能在“现实”的土壤上种出新的想象力。真正的红利,不是某个题材的爆发,而是创作者重新获得与时代共振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