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的是与非

《震耳欲聋》的是与非

《震耳欲聋》的是与非

这是我国庆档唯一去影院看的电影,听说类似《我不是药神》,便乘兴而去,虽不算败兴而归,但作为一部兼具亮点和瑕疵的片子,还是聊聊我的观感。

先说好的地方吧,选题和立意很棒,着墨于听障人士群体,而且不是单纯呈现他们因身体残缺而导致的苦难,反而聚焦他们因贪婪,轻信一个CODA(来自听障家庭的健全人),导致被金融诈骗,抵押房产,险些破产。影片一方面突出人性的贪婪底色,另一方面又点出听障人士群体对CODA的天然信任,以及与健全人的互信难以建立,这也让王砚辉扮演的骗子有机可乘。

叙事节奏和镜头语言也在及格之上,檀健次扮演的CODA律师有过一段灰色的经历,他曾被那种宣讲式的募捐刺痛过自尊,在帮助听障人士的案件中,游走在金钱诱惑和社会正义之间,希望两全,但最终不得不做出抉择。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弧光都有了。

但是,我感觉到呈现过程中有一些短视频质感,快速用符号化的镜头来完成场景交代和人物设定。比如檀健次的律师事务所一定要在破败的小巷子里,以此来显示他的困窘,这与他超强的业务能力又有些不符。展现富裕阶层的方式也比较刻板,游艇、洋酒、高尔夫、撒钱……运镜方式也比较直白。这些表现方式的好处,是让观众迅速判断好人坏人可怜人,但人物和故事本身的丰富性就被压缩了。

反转也感觉有些套路化,几乎每次反转都能找到熟悉的配方,让人有爽感,但砸吧不出太多余味。

在人物刻画的重心上,《震耳欲聋》和《我不是药神》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在檀健次,后者重心不是徐峥,而是徐峥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代表的绝症群体。这就让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打了折扣,《我不是药神》对群体特征的刻画细致入微,《震耳欲聋》对听障人士的生活与内心刻画就没有那么深入了,兰西雅扮演的张小蕊是个倔强执拗自强的女孩,但其实没有给她太多呈现的空间,更多是个辅助性的存在。潘斌龙饰演的小卖铺老板反倒更丰富一些。其他被骗的听障人士,包括自杀的吴阿姨(迟蓬饰演),都没有得到太多属于角色本身的展示机会。总结来说,这部电影让人感觉还是太“檀健次”了,虽然他的演技在同龄人中算是出挑,但他并没有承担起用一个角色来发掘一个群体的作用。

听障人士被骗,底色还是人性的弱点,这并不因为其身体是否健全而改变。因此故事设定的核心冲突,与听障人士本身的身体特质关联性较弱,所以很多人将电影归为阶层冲突,而非残疾人主题。这种错位也让听障人士的身份和生活被弱化,换句话说,那些生活在废弃玩具厂里的人,无论是否听障,都可能受到蛊惑而难以自持,但这种贫富分化的内在张力,在影片中也没有充分展现,不得不说有点遗憾。

这部片子让我有点纠结,听障人士与金融诈骗,CODA律师和骗子对决,都是非常好的主题,主创人员基本完成了任务,但总觉得还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