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耀》:吴石牺牲后,妻子入狱女儿辍学,救助者另有其人

吴健成在美国,1980年,家里人吃饭,哥哥坐他边上,俩人说话,说起父亲,说起三十年前台湾那声枪响,桌上一下就安静了,没人接话,这种团聚,说起来轻松,其实一点也不,脑子里那些事全冒出来了,谁也绕不过去,吴石这个名字,当年在台北马场町,谁敢看一眼,谁敢提,中将,保定校的状元,日本陆军大学出来的,都是老黄历了,他走的时候没审判也没个声音,《中央日报》就报纸角落里几个字,追悼会都没有,家里人从那天起,就成了“共谍家属”,没人送饭,门上只有一把铁锁,王碧奎和两个孩子就在街上,没人管也没人问,像被一下子扔了出来。
当年去台湾,吴石是咬着牙带上全家的,蒋介石亲自下的令,说他级别太高,家属必须跟着,王碧奎本来都到香港了,硬是被叫回来上的飞机,飞机起飞的时候,谁都没多想,后来才知道,这一步是把全家送进了火坑,第二年春天,军事机密的事暴露了,吴石被抓,家里人先是蒙了,后来就是害怕,绝望,没多久王碧奎也给带走了,罪名是“知情不报”,判了十五年,俩孩子,一个十六岁,一个七岁,就在台北街头,没人叫他们的名字,也没人管他们,吴学成摆摊补衣服,给人擦鞋,就为了换口饭吃,女孩子家的矜持也顾不上了,找了个人就嫁了,不是因为喜欢,就是为了把这个家撑起来,别让弟弟饿死,吴健成七岁,在印刷厂里搬纸,那是他的第一份工,什么“将军公子”,一夜之间就成了童工,哭都来不及,得赶紧活下去。
能撑过来,是靠了几个没留名字的“朋友”,王碧奎出狱后,有人问她那些年怎么活的,她就说“有人帮忙”,具体是谁,她一个字也不说,只知道是吴石生前的朋友,在白色恐怖最厉害的时候,悄悄地送米送钱,不是什么组织,也不是亲戚,就是普通人,没留下名字,也没多说一句话,这个家就靠着这点人情味没散掉。
吴健成后来,白天打工,晚上自学,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直接就飞去留学了,赚到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美国,王碧奎总算不用再缝麻袋,也不用再吃盐水泡豆腐了,他想把姐姐也接过去,吴学成没去,她说不习惯,其实是那些年的苦日子,已经把人变得不一样了,她的整个青春都用来换饭,成了弟弟的后盾,等到终于可以歇口气的时候,她已经不太会怎么为自己活了。
1980年那顿饭,吴健成小声说了一句,“要是爸不那么倔,我们也许还能在台湾过下去”,哥哥点点头,谁也没反驳,大家心里都清楚,吴石的死,他不冤,也不后悔,就是后面这几十年的苦,全是真的,谁也说不出口,只能咽下去,继续过日子。
大陆那边,其实还有一儿一女,大儿子吴韶成,是河南省冶金厅的总经济师,大女儿吴兰成,是中医科学院的研究员,还拿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两岸的孩子,命运真是天差地别,一边是高级知识分子,一边是童工,共同点是,几十年过去,才慢慢明白了父亲当年走的那步棋。
王碧奎晚年,整理吴石的手稿、信件还有遗物,有人问她怨不怨,她说不怨,吴石走之前留了话,“告诉孩子们,父亲的选择没错”,她信了,一个女人坐了十五年牢,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还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不容易,1993年她去世了,骨灰带回了大陆,和吴石合葬,两个人分开了四十三年,最后还是到了一起,墓碑上就八个字,“丹心在兹,与山河同”,没有诗情画意,也没有什么爱情的句子,就是一板一眼,但分量很重。
有些家庭,就是被历史这么撕开的,吴石是英雄没错,可他的家人不是配角,也不是什么伟人,就是一群被卷进风暴里的人,想尽办法活下去,靠着几个朋友,靠着女儿硬撑,靠着儿子拼命,这一家人,没人给他们拍照,也没人给他们鼓掌,他们就是活着,1950年台北的报纸,《中央日报》上就那么一句话,“吴石等,于马场町执行枪决”,没说为什么,也没说留下了谁,我们现在知道,人死了之后的事,比活着的时候更难,这个家撑过来了,最后,一顿迟到了几十年的团圆饭,兜兜转转,还是一家人在一起。

《沉默的荣耀》:吴石牺牲后,妻子入狱女儿辍学,救助者另有其人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