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
类型化的网络微短剧一旦成为爆款,难免会引发跟风,对微短剧“套路”的诟病也由此而来。然而,有一类题材却不怕重复,甚至可以说越多越好,这就是反诈普法类微短剧。
反诈剧《云端捕手》中,软萌网安专家和强悍女记者组成调查搭档,卧底侦破系列诈骗案,在成功将背后大BOSS绳之以法的同时,大师姐和小师弟之间暧昧的拉扯也迎来甜蜜的结局——无论人设、故事情节还是情感张力,都充满新鲜感,上线即登上“抖音短剧最热榜”。
《云端捕手》不仅是一部好看的微短剧,更是一部具备强烈现实感和社会意义的微短剧。编剧以多个平台反诈治理中的真实案件为蓝本创作,从“听课发鸡蛋”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以单元剧形式串联起诸多骗局。剧中所有的案件都源自生活,既有为梦想一夜暴富者设计的“内部消息”和“大v人脉”案,也有为求子心切者量身定做的“电子菩萨显灵”案,还有专门针对性懵懂期青少年的“色情网站木马”案和诱捕单身人群的“擦边陪聊杀猪盘”案等。虽然同样是夸张、戏谑、神反转,但源自生活的现实感却加强了它的冲击力。
实话说,我国普法反诈宣传力度并不弱,“杀猪盘”“隐私敲诈”“刷单返利”之类的骗局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然而,我们仍时常会从社会新闻里看到骗子得逞的消息,甚至身边亲友熟人都可能一不小心中招。这是由于传统广播式的公共普法宣传虽然起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可“纸上得来终觉浅”。多媒体时代的反诈普法需要有新的手段,借助更生动具体的形式,让更多人看见、记住、认同。在这方面,具备强烈情绪感染力,以代入感和强共情为特点的微短剧恰好最为擅长。《云端捕手》既揭露了犯罪分子的多端诡计,更引发观众切身的情感共鸣,不仅令年轻人喜闻乐见,更可以转发到“合家欢”群中,让家中爱领鸡蛋的老人、亲戚一同见识骗局、提高警惕。
面对大体类似的骗局,人们往往并不觉得陌生,甚至心存“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然而,犯罪分子往往能瞄准人性弱点,通过“量身定制”的话术让人上当受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入局者直到深陷泥沼才追悔莫及。因此,对诈骗的诡计需要高强度认识,防范也值得多次演练。微短剧以出其不意的神反转见长,这恰好能有效反映出骗局设计中趁人不备的诱捕思路。其两分钟一集的快节奏,容不得观众有片刻暂停,紧凑还原了人们在遭遇诈骗时遭受的心理压迫,用连续叠加的紧张感精准复刻现实骗局中让人来不及思索、只能在高压下做出不理性回应的场景。因此,微短剧这种形式非常适合用于进行普法和反诈宣传。
实际上,法制题材在微短剧中并不稀缺,从社区邻里纠纷到刑事悬案,均已被纳入创作范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多部门发起的“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更培育出《包大人,现在是2025!》《法官的荣耀》等精品。《云端捕手》,便是回应“全民反诈在行动”拍摄的作品。它一方面以紧张悬疑的情节提供令人满意的文娱享受,另一方面还能提升观众自我保护意识。借助手机平台的观看与转发,还能让观众加入反诈宣传的队伍,进一步拓展话题的社会影响力。
科技发展在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揭露骗局同样离不开技术助力。在这方面,微短剧、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新媒体文艺恰好可以有所作为。通过将现实融入创作,把案件转为故事、剧集或游戏,新媒体文艺能够让受众在读书看剧、参与VR/AR互动的过程中,自然主动地辨认骗局、寻找线索、识破真相,让反诈从“入耳”到“入心”,成为不假思索就能辨识对抗的具身反应。
微短剧因其类型化而存在选题高度重复的问题,但具体到普法反诈题材领域,却可以视作一种优势。因为诈骗者本身并不高明,骗局套路也高度相似,只是在面对具体受害者时,会因人而异地选择骗术。而微短剧恰好擅长在大类型框架内挖掘各种出其不意的反转与变化,其背后的数据推送机制也可以根据受众性别、年龄、爱好等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定向推送。如果类似题材的微短剧足够多,就有可能在剧中提前曝光诈骗犯的技俩,以其之道还治其身,把诈骗的“想不到”变成观众的“早知道”。因此,这类微短剧不怕题材重复,反而多多益善,这也正是新媒体文艺在娱乐功能和产业效益之外,需要主动承担、积极拓展的社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