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父母爱情》的老观众,又在为个扎心事儿琢磨:当年那个为了出人头地,硬认江德福当爹的江昌义,如今都成了海军副营级军官,可他亲娘张桂兰,到老了还是过得凄凄惨惨。
按说儿子出息了,接老妈进城享几天福,不算过分吧?可现实是,张桂兰老得背都驼了,冬天还穿着件露棉絮的薄棉袄,蹲在门口搓草绳,见了人眼神躲躲闪闪;家里饭桌上,常年就着咸菜喝稀粥,最值钱的物件,是个豁了口的搪瓷缸。而江昌义呢,早跟着江德福进了城,一年到头回不了几趟家。
这反差看得人心里堵得慌:儿子发达了,亲娘咋还活得像被世界忘了?
有些"母子情",打从一开始就被怨恨标好了价码。
江昌义和张桂兰这对母子的悲剧,表面看是"儿子发达了不孝顺",往深了说,是两代人用怨恨织的一张"因果网",早把那点亲情勒得喘不过气。
先说说张桂兰那点"糊涂事",早给儿子埋下了"被嫌弃"的种子。
张桂兰年轻时做过啥?跟江德福的二哥不清不楚,被当场撞破;后来丈夫没了,为了"家族名声"匆匆改嫁,把刚出生的江昌义扔给了"接盘侠"继父。这些事搁在当年的农村,几乎是"全家丢脸丢到祖坟"的奇耻大辱。
江昌义打落地起,就成了全村的"活笑话"——孩子们追着他喊"野种",大人们背后戳脊梁骨"他娘不要脸",继父更把他当出气筒,三天两头拿皮带抽。他从小到大没穿过新衣裳,没吃过一顿正经热乎饭,就连睡觉,都得蜷在灶台边凑点暖和气。
你说他恨不恨张桂兰?咋能不恨!他恨母亲为了"一时痛快",把自己推进了火坑;恨她为了"面子",让自己成了没人要的"野孩子";更恨她自己活得窝囊,却让他替她的错买一辈子单。
这种怨恨不是"孩子不懂事",是刻在骨头缝里的疼。就像你小时候被邻居指着鼻子骂"没爹的种",长大了哪怕混得再好,听见"你妈"俩字都可能打哆嗦——江昌义躲着张桂兰,说到底是"被伤透了的人"对"伤他的源头"的本能躲远。
再讲讲江昌义的"算计",早把亲情当成了"往上爬的垫脚石"。
江昌义聪明吗?太聪明了。他早看明白了:在农村当穷小子没出路,可要是能攀上江德福这棵大树,人生立马能翻篇。于是他敢冒那个险去认亲,哪怕顶着"破坏别人家庭"的骂名,哪怕要面对江德福的冷眼——因为他知道,江德福最在乎"江家血脉",而他正好能当这个"血脉的幌子"。
可他算来算去,独独没算"亲情"的分量。他以为认了爹就能成"江家人",却忘了江德福肯接纳他,是有条件的:要他安分,别给江家丢脸,更要他跟张桂兰划清界限。
所以我们才看到:江昌义发达后,逢年过节也就寄点钱回家,从不当面来看张桂兰;张桂兰生病想找他帮衬,他只说"农村人耐折腾,别瞎讲究";甚至江德福带家人回村时,他躲得比谁都快,生怕母亲的样子给自己"掉价"。
这种"孝顺",说白了是交易。他用"偶尔的关心"换自己良心安稳,用"表面的孝道"盖着心里的嫌弃——说到底,他还是在护着自己那点"体面"。
最后说说张桂兰的"沉默",那是旧时代女人最悲哀的"自我捆缚"。
有人可能会说:"张桂兰也是可怜人啊,她咋不反抗?"可搁在当年的农村,一个离了婚还带娃的女人,能活下去就不错了。她改嫁不是为自己,是想给孩子找个"爹";她忍着骂名不是软弱,是因为"女人的名声比命金贵"。
她或许也想对江昌义好,可她的爱太笨拙——可能在江昌义小时候偷偷塞过半块糖,可能在冬天给他补过破棉裤,可这些早就被"野种"的骂声、继父的拳头盖过去了。日子久了,她自己也认了命:"我这辈子就是个罪人,儿子恨我,该。"
所以江昌义发达后,她不敢去认儿子,怕给他丢人;不敢提要求,怕他嫌烦;甚至见了江德福夫妇,都得绕着走——她不是不想被疼,是不敢,是觉得自己"不配"。
江昌义和张桂兰的故事,其实就是面镜子:照见了亲情有多脆,也照见了人心有多杂。有些"母子",从第一声"妈"开始就带着怨;有些"孝顺",不过是成功后给自个儿的"体面"贴金。
可更扎心的是:张桂兰的苦,从来不是江昌义一个人的错。是封建年月的偏见,是底层日子的恶意,是成年人犯的错,最后全压在了孩子肩上。
最后想跟大伙儿聊聊:要是你父母曾犯过错,你会记恨他们一辈子吗?你觉得江昌义该为张桂兰的晚年担起责任吗?欢迎在评论区说道说道。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