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那句“《毕正明的证明》大概率是国庆档最佳”的话说早了,看完《震耳欲聋》后我才发现还有高手——虽说两者的内容题材我都很喜欢,但仅从电影本身而言,《震耳欲聋》的综合水平更胜一筹。
这部电影不像许多类似作品,选取一个偏门的题材,却拍得流于表面,翻来覆去都是老一套……我最喜欢该片的一点,便是它真的把题材和设定给“吃透”了。
简单点说,影片拍的是CODA(健听人)律师李淇替聋哑人群体打官司,里面不光出现了许多描述聋哑人特征的细节和社会中的司法现象,还把两者进行了有机结合,将“聋哑”和“听不到话、发不了声”交织在了一起,实现了主题叙事的升华。
这一点说容易是容易,说难也难,真正能做好的人并不多。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震耳欲聋》改编自张琪律师的真实故事,他帮一群聋人打赢了官司,拿回了自己的财产——影片同样选择了这件事作为叙事主体,并把叙事重心放在了主角李淇身上。
李淇是个非常有“电影感”的人物,因为他拥有那种经典故事里主角的复杂性。
一方面,他出生在聋哑人家庭,在“聋哑人大楼”里长大,成长环境使他天生成为了一个能够亲近这群弱势群体的CODA律师;可另一方面,他又千方百计地想要摆脱边缘群体和“地摊律师”的标签,变成一个“正常人”以及“人上人”。
这种拧巴和抗拒,让李淇所代表的阶级性和身份标签变得异常清晰:一个普通人尚且过得如此艰难,那些真正的边缘弱势群体又有着怎样的处境呢?
《震耳欲聋》中李淇最好的对比角色,是影片的大反派金松峰(王砚辉演这类奸角太驾轻就熟了)。
按照金松峰的自述,他的出身和李淇几乎是一样的,同样有一对聋哑人父母,同样成长环境艰难……但与李淇的混沌、扭捏不同,金松峰毫无负担地选择成为杀熟的掠食者。
金松峰太了解这群聋哑人了,无论什么事都是晚一步轮到他们,就连反诈宣传都无法有效覆盖,他们普遍缺爱、缺乏关注,对于理解他们并且能亲近他们的CODA金松峰来说,这群人就是最理想的猎物。
《震耳欲聋》在这里也点出了一个现实:聋哑人等残障人士确实有生理缺陷,可他们也有着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同样渴望发财暴富。
像是带许多人入坑、最后引咎自尽的吴阿姨,还有对骗子言听计从、结果被坑得最惨的潘阿姨,她们都是典型——很多人觉得残障人士只要得到基本的照顾就行了,不需要多少财富和享受,反倒是骗子明白他们的欲望,这才让金松峰有了可乘之机。
这就来到了我前文说过的《震耳欲聋》最大优点,成功把“聋哑”这种生理缺陷升华为了一种象征困境的标签符号。
许多聋人其实可以说话,只是听不见……但正因为听不到声音,他们也逐渐失去了说话的意识,慢慢成为了“配套”的聋哑人。
影片中,李淇这种聋人家庭里的健听孩子,都会因为霸凌而出现失语情况,就更别说许多真正的聋哑人(还有正常的普通人),由于环境的威逼、利诱、无视不得不变成哑巴,“反正没人听得到。”
在此语境下,《震耳欲聋》的戏眼自然落到了李淇的抉择和反转上。
我在观影时有个很明显的感受,“你是什么人就得做什么事,你可以骗自己一时,却骗不了自己一辈子,不是谁都可以在违心之后始终自洽的。”
李淇是个处在灰色地带的普通人,心里有光明,也有黑暗:他有帮张小晨、张小蕊兄妹渡过难关的侠义之心,却动力不足,但加上律师费以及师哥、董主任他们的赏识后,他就能行动起来了;答应金松峰的条件、收封口费,固然是为了名利双收,但这也是在现有困难条件下打赢官司、多争取补偿的最优解了。
埋没良心、沆瀣一气的机会李淇不是没有,可董主任来找他,希望他能劝说更多聋哑人站出来控告启航金融时,李淇心虚地只会推诿,连逢场作戏、装模作样都不会,我就明白,他注定做不了“坏人”。
相比之下,助理小汤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李淇,也为了明确影片主题和社会应有的法治精神。
聋哑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是也有贪婪之心,但这就可以成为诈骗、欺辱他们的理由吗?这个社会确实现行着一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可如此现状,不是更应该去追求公平、正义么?
世界的确是这样,但不该是这样。
这个世上没有救世主,说出来了也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可如果连发声都不会了,那就彻底沦为残障了……
所以,尽管《震耳欲聋》的结局稍显刻意和煽情,我还是很吃这一套,谁让它用沉默的方式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呢?